今年以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秉持“治未病、防未然”工作理念,落实落细关爱保护举措,为全市60余万名未成年人打通关爱保护“最后一公里”。2021年,市民政局荣获“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先进集体”,成为全省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市级行政单位。
加强机制保障,构建未成年人保护大格局
为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2021年我市成立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由市领导任主任、副主任,市委宣传部、市民政局等32家单位为成员单位,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构建了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办公室具体协调、成员单位按责履职的工作格局。
全面排查,摸清底数。我市健全完善了3.14万名留守儿童、2946名困境儿童基础信息库,建立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分散和集中抚养的孤儿基本生活费分别提高至1100元/人/月、1550元/人/月。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保障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1117人,累计发放基本生活费1163.71万元。全面实现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评定申请受理“跨省通办”。近三年,全市累计发放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金265万元。
加强平台保障,编织未成年人成长保护网
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保障是一个特殊群体。我市发动村(居)委会成员对辖区的留守儿童家庭进行监护责任评估,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是由其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照料的,在村(居)委会的监督下,为92名亲戚朋友监护的留守儿童进行了监护责任确定。
注重发挥机构作用。我市将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明天计划”定点医院,为全市福利机构内118名孤残儿童进行体检。市儿童福利院与淮南东方医院集团签订孤残儿童康复合作协议,14名残疾儿童得到专业康复治疗。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积极开展流浪乞讨儿童救助,今年以来全市共救助流浪乞讨的未成年人27人,目前已全部由亲人接回。
落实校园保护职责。我市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投入资金200万元,建成合格心理辅导室100所,构建成市、县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服务体系,实现全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全覆盖。加强控辍保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100%。开展平安校园创建,城镇以上中小学幼儿园专职保安配备率、封闭率、一键式紧急报警视频监控系统与公安机关联网率达100%,城市中小学护学岗设置率为100%,68所学校被命名“全国未成年人零犯罪学校”。
拓展未保诉求渠道。2021年6月,我市正式将未保热线并入“12345”市长热线,全天24小时受理诉求,热线开通以来,共收到未保相关电话56个,29名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开展未保站示范点创建活动,累计投入400余万元用于“儿童之家”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建设,实现了未保工作有人干、活动有场地、解困有平台。
加强法治保障,撑起未成年人成长保护伞
我市将《未成年人保护法》纳入“八五”普法重点工作,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普法宣传齐头并进,完善政、校、家、社联动法治宣传机制,实现法治教育常态化。建成淮南法治文化馆等青少年基地4个,今年以来接待青少年群众参观3000余人次。突出维权保护,积极开展“检爱同行,共护未来”专项行动和“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专项行动。加大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力度,在全市各级团委设法律援助工作站,实现未成年人维权援助“应援尽援”。
注重法治教育帮扶带。我市认真贯彻“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实现所有涉未成年人案件由未成年人监察工作办公室统一办理。加强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对象行为监管,开展免费技能培训、就业政策宣传等活动,帮助就学就业。开展“青少年零犯罪零受害社区(村)”创建工作,做好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预防犯罪工作。
加强社会保障,营造未成年人成长良好环境
我市深入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拍摄主题宣传片,成立未保法宣讲团,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举办宣讲活动100余场。打造“护未成长、你我同行”活动品牌,培育社工组织、吸纳志愿者为未成年人提供爱心助学、心灵呵护、亲情陪伴等精细化服务。创新开展“心语心愿、关爱同行”新年微心愿活动,圆了全市700余名留守儿童的梦想,新华社等媒体进行专题报道。
筑牢全社会网络屏障。我市对网站、论坛、平台账号等开展重点监测巡查,及时清理涉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依法打击网上违法违规行为、净化网络环境。严格执行《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做到中小学校周边200米内无网吧、电子游戏厅、歌舞厅等娱乐场所;积极开展非法出版物清理,净化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环境。
(记者 朱庆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