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从工厂发货的那一刻开始,货物就被“实时跟踪”,一旦经过“物流门”,智慧物流系统的信息接收器还会把货物分配区域和储存货位等信息发送给相关工作人员,最终显示出货物运输的最佳路径。

“刘XX,女,工号215001,岗位拣选”。在位于北京亦庄的华清科盛(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展示大厅,该公司自主研发的智慧物流运营台正远程连线一家企业的生产现场,点开显示屏上忙碌的“小人”,这位员工的能力值矩阵图立刻显现出来,除“拣选”外,她还可以承担配送、补货等工作任务,系统还会根据生产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分配,指引她在合适的时间做适合的工作。

“我们的AIoT数字化物流运营台,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基础,聚焦企业内部物流,使物流工‘一岗多能’‘跨岗协作’成为现实,让复杂场内物流‘跟着导航走’,简单而高效,可以实现大规模与个化定制生产的无缝衔接。” 华清科盛创始人王凡告诉《工人日报》记者。

让场内物流与柔制造匹配

年来,创业潜力和创新活力不断迸发,只有挖掘客户的需求和痛点,提出适配解决方案并在合适时间点切入,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王凡的创业之路,就是一个例证。

2006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王凡进入一家国际知名的自动化和信息化公司工作。彼时,他发现,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对车身颜色、车门、仪表盘、座椅等多种零部件进行个化选择。

“这就是早期的个化定制生产。”王凡是个“嗅觉”非常敏锐的人,随着对制造业了解的深入,他断定,这种基于购买者偏好而塑造的生产模式将成为常态,将在不同行业普及。

如今,王凡的判断得到了印证:大规模个化定制生产已经出现在服装、家电等多个行业,柔生产已经成为国内制造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客户需求在哪里,机会就在哪里。王凡发现,随着国内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场内物流即物品的存储、流转等供应链服务能否赋能高效生产,这成为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

瞄准了痛点,也就找到了创业方向。2011年,华清科盛(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致力于通过技术手段让场内物流与大规模定制化生产高效匹配。

此后,在5G、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风口之下,这家年轻的公司走上稳健发展之路。现在,华清科盛已经在场内物流领域蹚出了一条路,为300家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仅在汽车制造领域,合作品牌就超过50个,服务工厂超过100家。

“除了工业领域以外,我们已经进入交通、医疗等领域,希望能在更多领域扩展业务。”王凡“野心”不小。

要素优化而非替代

创业之初,由于没有成熟的技术可供参考,王凡和他的团队只好摸着石头过河,并最终在物联网技术中找到了“要素优化”这个关键入口。

一般而言,针对人、搬运车辆、储存设施、周转器具、场地等5个场内物流的基本要素,现代物流业有两种主要观点,一种是要素替代,即通过自动化要素(AGV、无人叉车、自动化货架)替代非自动化要素(普通的叉车和货架),对场地进行彻底改建,打造全自动化物流系统;另一种则是要素优化,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原有要素(包括已有的自动化要素和非自动化要素)进行数字化升级并进行全局优化。

总体来看,第一种方案投资巨大,投资回收期一般需要3~5年甚至更久,业务模式较难变换,适用于少数业务格局较稳定的头部仓储物流企业。第二种方案的适用更强,因为大多数企业的物流业务在短期内都会随着主营业务的变化而调整,已有要素进行数字化升级后,效率和成本可以得到明显优化。同时,企业可以随时调整自动化要素和非自动化要素的比例,不再受单一类型物流要素(比如AGV、叉车等)能力的限制,也不用担心此前投入的自动化要素会因为未来业务模式变化而推倒重来。

“要素优化就是不改变客户原有物流5要素,只在原有设备上添加我们自主研发的软硬件设施,为场内物流装上一颗智慧大脑,从信息化、自动化升级到数智化,让场内物流适应大规模定制化生产需要。”王凡说。

记者在该公司展示厅看到,一些生产线和待发区域旁边的货架上都安置了显示屏、接收器等硬件装备。

“工厂原有的货架、叉车等物流设施都可以装上这些设备,工人可以佩戴智能手环等产品,使人、货、场地之间实现实时信息交互,这就是我们打造的轻量级智慧物流系统,周期短,投入低,具有很强的普适,可适用于多种行业。”王凡说,目前华清科盛已经研发构建出成熟的技术模板库,有8个系列硬件,包含100多种型号,就像搭积木一样,挑选不同板块进行拼接,就能满足不同领域、不同企业的需求。

适应任何岗位的“万能工”

随着制造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机器换人”的呼声越来越高,一些企业甚至提出“完全自动化”的观念。对此,王凡态度明确。他认为,优化人机协同模式,远比单纯增加机器数量更为重要,因为“人是最具柔的”。

记者了解到,从工厂发货的那一刻开始,货物就被“实时跟踪”,货物一旦经过“物流门”,智慧物流系统的信息接收器就会自动记录下来。同时,系统还会把货物分配区域和储存货位等信息发送给相关工作人员,工作人员根据提示可迅速将货物放置到指定区域。

取货时,在智能手环的消息提示下,工作人员能够快速找货、分拣,任何一个环节的货物信息都能被迅速识别出来,最终显示出货物运输的最佳路径。

“就像开车、走路跟着导航那样简单,工人和机器人将货品迅速、准确、安全送达指定位置。”该公司市场总监晨光说。

“硬件设备用来收集数据,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实时跟踪人、车、器具的轨迹,被可穿戴设备‘武装’起来的员工,经过简单培训之后,就能迅速上岗,大大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王凡告诉记者,这套智慧物流系统让员工提升了50%~80%的工作效率,防错率达到99.99%。

在展示厅内,记者还注意到,一辆搬运货物的叉车上安装了10多种信息接收设备,这些设备会统筹规划场内车辆运行路线,引导车辆选择最优路线。

“我们的系统还为安全生产增加了一个保护阀,司机不系安全带系统会报警,当车辆靠人或障碍物时,会发出警报提示司机避让,如果工作超时,司机就无法开动任何一辆叉车。”王凡说。(记者 杨兆敏 郜亚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