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在沈阳又有说书的醒木拍响。8月11日晚7时,沈阳市群众艺术馆“群文书场”公益评书专场准时开讲,每周四推出一场,这是开讲以来的第4场。

除了“群文书场”的公益评书专场,市区里的一些相声剧场、文化场所每月也有评书表演。讲评书,让这种传统曲艺种类得以活态传承;听评书,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

评书拥趸里也有年轻人

“说书讲古辨是非,于无声处听惊雷。感谢各位来捧场,《封神演义》第四回。”说过定场诗,苏毅拍响醒木……

一人,一桌,一醒木,身着蓝色长衫的苏毅单凭一张嘴,将传统评书《封神演义》中哪吒等一个个传奇人物呈现出来,不时他还辅以形体表演使人物更加鲜活饱满。

苏毅35岁,这次沈阳市群众艺术馆推出“群文书场”公益性评书专场演出,他带领其他民间评书演员将陆续为市民推出《封神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三言二拍》等传统评书。

61岁的张忠文领着孙子来听评书,他告诉记者,他打小就喜欢从收音机听评书,那是童年最大的乐趣,当时最奢侈的就是和同学到书店去买评书话本,然后几个人饿着肚子传阅。那时,袁阔成、单田芳、刘兰芳等评书名家可谓家喻户晓,刘兰芳的《岳飞传》他都能学上几段。“ 现在,电视、网络取代了评书,但是我的评书情结没变,周末还常到鲁园市场淘评书话本,即使书已破旧但翻看着就开心。”张忠文说。

吕东益今年33岁,家住在沈阳市群众艺术馆附近,但这些年他一直在上海工作,小时候父亲带他听过一场田连元播讲的评书,记忆深刻。这次休假回家得知这里讲公益评书,他每场不落。

现场观众约有50人,中老年人居多,他们都是评书的拥趸,也有年轻人。尽管听评书的想法不尽一致,但中途没有一个退场的。“讲第二场那天,讲到一半时,群众艺术馆所在区域停电,外面下着大雨,场内瞬间一片漆黑,空调、音响都没电了,我就提高了嗓门,继续给观众讲,结果在场的观众还是都没走,摸着黑,听我把书讲完。”讲起这事,苏毅非常感动。

最好的传承方式是演出

评书为百姓喜闻乐见。优秀的评书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说书人一人扮演多角,一张嘴论古今、谈冷暖,展现世态万千。

然而,任何艺术门类的生命长短、生存的质量关键都在于如何传承,最好的活态传承方式就是演出,在多演中培养演员才艺、积淀观众土壤。沈阳市群众艺术馆推出“群文书场”公益性评书专场演出,就在于以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市民百姓的文化生活,增长其知识,培养其情操,与此同时,进一步激活这个传统艺术门类的活力。基于此,沈阳的一些相声剧场、文化场所也都定期安排评书专场演出。

“我们在传统评书表演的基础上,融入适当笑料,贴近时代,寓教于乐,通过演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正能量。”苏毅说,评书这门传统艺术的内涵和魅力当下仍引起了很多年轻人的兴趣,他们甚至立志以此为业,要弘扬老祖宗留下的这门艺术,并在作品内容、表演形式等方面积极创新,为这门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说书人孙刚去年录制的党史评书《福安巷三号》讲述中共满洲省委的红色故事,引发听众共鸣,并成为东北地区唯一一个入选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的作品。

这些天,让苏毅很得意的是,在沈阳市群众艺术馆举办的公益集训班上,一批中小学生兴致勃勃地跟他学起了评书,8岁的李松阳和10岁的辛政泽还走上“群文书场”做了学习汇报演出。在苏毅看来,他们的表演还有些稚嫩,但他们却是评书艺术的未来。(记者 赵乃林)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