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上午,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当20盆郁金香花苗被送到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胡庆余堂中药文化”省级代表传承人丁光明手中时,温暖的笑容爬上了这位老药工的眼角眉梢。

73岁的丁光明在胡庆余堂工作已有56年之久,始终恪守胡庆余堂的“戒欺”祖训,始终将用料精准、工艺精湛视为本分,坚持不以次充好,不偷工减料,以药效和顾客的健康为准绳。今年1月11日,丁光明荣获第十七届杭州市道德模范(民英雄)荣誉称号。

“但愿世间无人病,何愁架上药生尘。”这是丁光明对大家的新春祝福,也是“看见春天,郁见山海”公益活动的愿景。

事实上,这已经是“看见春天”系列活动走过的第三年。2021年12月20日,由杭州市文明办、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每日商报社联合主办,浙江新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益支持的“看见春天”系列活动起航。此前活动中,上千颗郁金香种球被送到医院、东新园、甘孜州等各个地方。此番我们把代表着希望和春天的郁金香花苗送到了“民英雄”手中,感谢有你们,让我们一起看见春天。

都说是运气好 其实是背后默默下了苦功

1966年,17岁的丁光明很幸运地进入胡庆余堂工作。在那个年代,能进胡庆余堂就等于拿到了一个铁饭碗。

最初的几年,丁光明每天里里外外做各种杂事,也给老师傅们打下手。在老师傅们眼中,“这个小鬼做事认真,人看着踏实肯干”。

其间有一次,丁光明按照细料组张永浩师傅的指导熬膏,由于老师傅口音带老家方言,丁光明没仔细听清,结果一时操作不当,膏熬焦了。15分钟后张永浩走过来,一闻空气中的味道就连连喊停,让他重新熬制。而这一锅到底是浪费了。

“师傅语重心长地跟我说:‘光明啊,要凭良心做事,要对得起人家!”丁光明说,师傅讲的其实就是胡庆余堂的祖训“戒欺”。这件事也让他把戒欺两个字深深刻进了心里,从此做事更加审慎周到了。

慢慢地,不光是张永浩师傅,细料组王利川和大料组沈光焰两位老师傅也都特别喜欢这个肯干的“小鬼”,争着要教他做泛丸。

手工泛丸是一个力气活,关键在于适度和耐心。用适度的水,适度的药粉,适度的手臂力量,适度的幅度,让药粉在匾子里经历一个小时不停地旋转翻滚,才能制成一颗颗紧实圆润大小均匀的药丸。

别的学徒都奇怪:丁光明的运气怎么这么好?师傅们把不轻易外传的技艺都教给了他。但其实,丁光明白天一有时间就观察师傅们的操作手法、步骤,并留心听几句要领,晚上等大家下班之后,便到制丸室自己摸索,动手实验。他很喜欢学东西,两年下来,已经练得差不多了。

之后几年,在师傅们的悉心教导下,从大药丸到小药丸,从铺粉到筛选,丁光明的泛丸技艺愈加娴熟,比较难弄的药丸,师傅都会亲自交给他泛。

为中医药传承奉献半生

结出累累硕果

多年来,丁光明坚持良心制丸,用足用好材料,每次泛丸起码耗时1小时,用数以千次的旋转翻滚,让药粉在匾子里制成紧实圆润均匀的药丸,绝不缩短工时,保证药丸质量和药效。除了泛丸,丁光明还做过炒丹、熬膏、散剂等传统制药技艺。

他坦言“戒欺的理念一定要存在心中,业务上要掌握中药制作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把我们的中药文化传承下去。”

中药的炮制是个很复杂又必须特别重视细节的事情,每样药材都有自己的特,容不得半点马虎。比如珍珠粉,因为其成分含有氨基酸蛋白,遇高温容易腐化,发生菌染,所以原本只能在三九严寒之时制作。丁光明反复摸索后,发明了制粉时加入低度酒精的办法,一举解决了珍珠粉季节生产局限的问题。

1992年,丁光明获得医药行业第一届技师称号,杭州市总工会还以他姓名命名了“丁光明针晶粉碎法”先进操作法;他的手工泛丸表演技艺精湛,动作优美,频频出现在各大传统电视、网络媒体纪录片,纽约时代广场播出的杭州城市宣传片亦有他的精彩表演。

60岁退休后,丁光明主动要求继续留在胡庆余堂,带带徒弟,希望把这门手艺传下去,目前他的多名徒弟也成了全国、省市级技术能手,成立了工作室。

对徒弟,他是严师。“生活上我很关心他们,但工作做的不好,我很不客气的,要骂的。我选徒弟只有两个要求:第一要看人品,第二要吃得起苦要踏实肯干,几个徒弟还算听话,现在也出山了。”

尽管老底子的手工技艺渐渐被数字化生产线取代,但手工泛制仍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如今的丁光明是经常受邀在中药博物馆进行泛丸展示,对于一些慕名而来的想看这门手艺的人,丁光明也非常乐意现场展示。(记者 陈敏娜)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