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白洋淀,暖风拂面,满眼望去碧波万顷。

“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五年来,白洋淀治理保护之路一路高歌猛进,取得了一系列优异的成绩。

雄安新区设立五年来,我省统筹白洋淀全流域水生态环境整治和修复,补水、治污、防洪“三位一体”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坚持科学治水用水,白洋淀开始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

“华北明珠”光彩重放。2021年,白洋淀淀区及上游有水入淀河流水质全部达到Ⅲ类及以上标准,为1988年恢复蓄水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多管齐下,持续改善水质

在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工作的谷雅亭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家就在白洋淀上游的一条河流旁边。在她小时候的记忆中,水的颜色是黑的,闻起来还有一股很大的异味儿,河两边也都不长草。“这几年,我可以说亲眼见证了新区设立前后环境的变化,尤其2021年是我们生态环境保护里程碑的一年,这一年白洋淀的水质全面达到了Ⅲ类水,水透明度很高,水底的水草都能看得很清楚。”谷雅亭说。

白洋淀水质自雄安新区设立以来逐年改善:2019年达到Ⅳ类;2020年白洋淀湖心区水质总体为Ⅳ类,部分月份为Ⅲ类,达到近十年最好水平;2021年白洋淀淀区整体水质为Ⅲ类,淀区及上游有水入淀河流水质全部达到Ⅲ类及以上标准;2022年1-2月,白洋淀八个点位均值水质为Ⅱ类,三个区域均值水质为Ⅲ类(总磷导致),湖心区、非湖心区、入湖区三个区域水质与去年同期相比,均好转一个类别。

水质的连年好转,离不开多管齐下强有力的治理保护措施。

2018年12月,省委、省政府正式印发《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2018-2035年)》,对白洋淀生态空间建设、生态用水保障、流域综合治理、水污染防治、淀区生态修复、生态保护与利用、生态环境管理创新等进行全面规划。除此之外,围绕白洋淀的生态环境治理,新区更是先后制定印发了46个工作方案和实施意见,明确治理目标,细化工作任务,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压实责任单位。

强化法治保障和监测执法,严厉打击水环境违法行为。2021年,省人大先后出台《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条例》《河北雄安新区条例》,为新区全力推进白洋淀各项治理工作提供法治保障。建立健全智慧监管体系,整合优化移动执法APP、动态数据库、在线监测数据等信息资源,建立雄安环境执法指挥调度系统,持续开展碧水执法专项行动和2021年暑期白洋淀水环境专项执法检查,加大对白洋淀水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严厉打击涉水工业企业超标排放、违法排污等各类水环境违法行为。

从2017年的劣Ⅴ类到2021年的全域Ⅲ类,再到今年初的八个点位均值水质为Ⅱ类,白洋淀水质持续改善,稳中有升,五年来的治理成果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内外组合拳,不让一滴污水入淀

3月31日,安新县生态环境局监测站站长刘冬梅与几位同事到白洋淀国控点抽取水样。这些水样在拿回实验室后,进行三到四项检测,动态监测淀区内水质的细微变化。“自新区设立以来,取回的水样肉眼可见的一年比一年清洁干净。”这几年淀区水质的改善,刘冬梅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几年来,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的思路,一直紧紧围绕“控源、截污、治河、补水、清淤”,同时坚持“内外共治、标本兼治、治补并举”。

新区自设立以来,围绕唐河污水库污染治理与修复、入淀河流综合整治、淀区生态清淤和生态修复、城镇污染治理、农村污染治理等方面,逐年谋划项目,2019年至2021年共实施了21大类110个项目,有力地推进了白洋淀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进程。

截至目前,新区已累计完成户厕改造13.3万座以上,整治完成606个有水纳污坑塘和5条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并全部建立了管控措施。100多个淀中村淀边村,因地制宜配建119座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封堵非法排污口13000余个,整治“散乱污”企业13591家,全域实施禁养,规模养殖场已全部退出。2019年和2020年,针对淀区潜在底泥污染,试点开展两期2.42平方公里生态清淤工程,2021年稳步衔接推进三期、四期。生态清淤工程的实施,提高了淀区水体连通性,有效改善了淀区水质。

常态化的补水机制,对改善白洋淀生态和水质同样起到了重要作用。新区积极推进白洋淀生态补水,统筹引黄河水、引南水北调水、引水库水及再生水,合理调控淀泊生态水文过程。2018年,实施生态补水3.47亿立方米;2019年,实施生态补水4亿立方米;2020年,实施生态补水5.5亿立方米;2021年,入淀水量超过17亿立方米;2022年度截至2月11日入淀水量1.07亿立方米。

此外,新区在全力打通淀区水流通道上也下足了功夫。启动淀区内部水流通道疏浚(百淀联通)试点,完成枣林庄闸前开卡除堼、藻苲淀水系连通、圈头区域阻水小岛拆除和端村区域水道疏通,拆除围堤围埝78公里、46.87万立方米,提升了淀区水动力。

五年来,这一套外源、内源治理“组合拳”打下来,白洋淀的水更清了,一幅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态实践蓝图在雄安新区徐徐展开。

协调推进,上下游联防联控、齐抓共管

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工作需统筹上下游、左右岸、淀内外,全流域综合治理,需补水、治污、防洪统筹规划,协调推进。

“在未来的治理中,新区将继续树立一盘棋思维,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坚持补水、治污、防洪‘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新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新区将从巩固保持白洋淀Ⅲ类水、健全完善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统筹保障白洋淀生态水量、探索开展水生态评价考核等方面着力施策。

以巩固保持白洋淀Ⅲ类水为核心目标,新区将深入推动实施淀区生态清淤、淀中村淀边村污染管控、淀区旅游污染防治、水生植物平衡收割及资源化利用、淀区内部水流通道疏浚(百淀联通)等重点工程,着力提升淀区水环境容量,恢复水流和水动力条件。

完善与上游保定市区域协同治理机制,落实定期会商制度,健全水质信息共享机制,切实实现上下联动。紧盯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保护重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开展跨区域联合执法,形成上下游联防联控、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持续开展白洋淀生态环境执法行动,强化执法监测,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严格管控污水直排入淀,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整治,推行“六无”标准,有水入淀河流巩固保持Ⅲ类及以上水质,推动白洋淀水质整体持续改善。

制定科学补水方案,统筹考虑采用多种方式,打通阻水堤埝、疏通水系、增强水体流动性,确保生态补水“引得进、留得住、排得出”,发挥白洋淀生态功能和防洪功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科学评价白洋淀水生态环境综合质量,在做好常规水环境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注重水生态健康评价,研究构建包括水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沉水植物、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鱼类等指标的白洋淀流域水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标准体系,转变以水质为单一要素进行评价的方式,将白洋淀作为北方先行先试水生态评价考核试点,积极探索水生态评价考核新路径,为全国水生态评价考核提供有益经验。 (记者 田恬)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