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022中国绿色低碳创新大会在浙江湖州开幕。本次大会以“科技创新 绿色低碳”为主题,由中国科协、浙江省政府主办,浙江省科协和中共湖州市委、湖州市政府承办。

大会邀请了包括60位海内外院士在内的2000多位专家及业界代表参加,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数字经济与低碳创新、CCUS助力碳减排机遇和挑战、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面向碳中和的能源革命、低碳生活与人居环境、低碳农业发展等领域,分享研究成果、探讨技术趋势,共促绿色低碳技术发展。

当天,绿色金融支持竹林碳汇发展论坛、低碳农业发展论坛分别在湖州安吉、德清举行。

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

“竹林碳汇的价值会越来越高!”昨天,中国绿色低碳创新大会绿色金融支持竹林碳汇发展论坛在安吉举行。

安吉县是著名的中国竹乡,拥有竹林101万亩,其中毛竹林87万亩。在安吉,用竹林里的新鲜空气换来“真金白金”,并非“天方夜谭”。2021年12月,安吉在全国首创了县级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两山”竹林碳汇收储交易中心,运用数字化改革思路,构建了竹林碳本底、碳收储、碳增汇、碳交易、碳足迹、碳收益等6大应用场景,实现了林地流转——统一经营——碳汇收储——平台交易——收益反哺的全链条闭环管理,打通了碳汇交易区域市场。

截至目前,安吉已组建股份制毛竹专业合作社119家,87万亩毛竹林全部完成流转。按照一般竹林年均新增碳汇0.39吨/亩、中等竹林0.6吨/亩、高效竹林1吨/亩计算,安吉每年可产生碳增汇近70万吨。以当前碳汇均价70元/吨测算,每年可实现碳汇收益4900万元,且价格预计逐年上涨;按照欧盟碳汇最高价900元/吨计算,每年可实现碳汇收益6亿元以上。

安吉坚持“资源从农民手中来、效益回到农民手中去”,大力推行“两入股三收益”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加快乡村全面振兴、竹农共同富裕。这个“两入股三收益”就是农户将竹林资源资产量化入股,从而获取竹林流转租金、股份制毛竹专业合作社分红股金和经营竹林劳动薪金三大收益,真正实现“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

“打开竹林这座‘绿色银行’的致富密码,离不开绿色金融这把钥匙。通过此次论坛活动,我们将集聚更多智力支撑和金融源头活水,为进一步推动竹林碳汇改革提供动力。”安吉县金融发展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本次论坛活动成果丰硕。安吉县人民政府与中国林业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国家开发银行浙江省分行签订“安吉县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实践试点建设专项合作协议”;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浙江省分行签订“两山生态资源转化专项合作协议”。活动中,12家企业、单位集中购碳1.5万吨,交易额111.2万元。浙里竹林碳汇数智运用正式上线运行,通过数字进一步赋能资源管理、竹林增汇、碳汇交易、收益分配等工作。

实现了农民增收与生态优化的“双赢”

昨天,中国绿色低碳创新大会低碳农业发展论坛在德清县召开。中国工程院、高校、农业科研院所等18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交流经验、思考转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该论坛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发展”为主题,主要围绕如何更好地推动农业减排降碳与主要农产品增产保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产业高质量发展统筹协调,探讨“肥药两制”改革、生态循环模式推广、农业绿色生产新技术新装备、农业碳汇前沿进展等内容进行主旨报告和专题研讨。

论坛上,德清县、衢州市、杭州市和省农业农村厅分别就低碳生态农业发展情况,构建农业碳账户、引领低碳绿色发展,低碳农场(示范基地)建设规范,全省低碳农业发展情况进行典型案例分享。

“清溪甲鱼为沪杭市场均价的2倍,‘水精灵’青虾占杭州市场份额超90%,‘黑里俏’芯片黑鱼批发价比市场同期高出50%……”德清县委书记敖煜新在案例分享中介绍,近年来,德清把生态价值转化体现于农业转型升级全过程,较好实现了农民增收与生态优化的“双赢”。

以数字赋能实现源头降耗,德清建成11个数字农业示范园区、4100个物联网应用示范点,8家企业获评省级数字农业工厂;以生物净化促进末端减排,水产品附加值得到大幅提升,因地制宜打造“水下森林”,目前已打造约20万平方米,经省林科院测算,仅下渚湖湿地年固碳能力就达到1.7万吨;以种养结合畅通生态循环,相比传统单一种植模式,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50%以上,亩经济效益增长90%、约3000元以上,有效改善了稻田生态环境,德清也创成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县。

活动中,湖州市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就共同推进湖州打造农科新高地,高质量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德清县先锋农机专业合作社分别与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签订德清县水稻智能化育秧工厂和秸秆碳汇利用示范项目的合作协议。

活动现场还为今年德清新评选的10名农业从业者授予“农民专家”荣誉称号。据悉,为进一步助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激励广大农业农村领域实用人才多作贡献,湖州市持续开展百名“湖州农民专家”选树活动,目前全市上下已稳步建立千人农技人员专业化服务队伍。(记者 杨君左 沈晓颜 通讯员 林泽宇 潘小飞 陈哲)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