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酒店、民宿、跟团游等成为了热潮,不少人在囤下国内的特价旅行后便择日出游,但也有不少消费者,一时心血来潮跟风购买出境游、特价酒店,买完就后悔。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发现,虽然为了让消费者能够安心囤货,不少企业都承诺可以无忧退改,但是仍然有消费者遇到烦心事,囤过旅行产品的消费者中,久久未能成行且没能顺利退款的就大有人在。在黑猫投诉台上,一投诉案例显示,消费者在侠侣亲子游APP上购买的乐仕堡奥森店的游乐套票,其首页广告上宣传称先囤券不去可退,但当消费者过期未去、打算退款时却发现,订单显示已完成,且客服表示过期便不可退款。经调解,消费者虽然接受了扣除部分款项的退款方式,但表示对此结果并不满意。

北京市律师协会消费者权益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芦云表示:出行订单退改纠纷产生的原因,一是商品实际情况与商家的承诺不一致,或者说不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预期,双方就容易产生退费争议;二是消费者到期不能出行或者不需要出行,因退费产生纠纷;三是在退改过程中需要产生一定的费用,双方无法达成协议产生纠纷。

2020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妥善处理涉疫情旅游合同纠纷有关问题的通知》,就建立健全多元化解和联动机制,依法妥善处理涉疫情旅游合同纠纷作出规定。

北京联合大学中国旅游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曾博伟教授认为,除上述规定外,针对囤货类出行产品,相关部门应参照预付费类消费产品的规章对其进行规范,其中产品的虚假宣传应是监管的重点。

莫贪便宜理消费 签订合同至关重要

上海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副秘书长唐健盛提醒消费者,与那些买回家就属于自己的一般商品不同,出行类商品在购买之后,还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兑现。

在囤货前,一定要明确自己的预期和安排,不要贪一时的便宜;

一定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特别是那些限制条款,比如周末、节假日不可兑换,过期不退等;

一旦购买产品,则应尽快兑换。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兑换时尽量错峰,避开热门时段、地点等。

芦云表示,囤货类产品可能对于出行时间、期限甚至目的地都缺乏特别明确的约定,企业的宣传也可能是含糊其辞的概括承诺,但是合同是消费者维权的最重要依据。因此,在选择这类产品时,应尽可能地把产品要素确定,并在细化后写入合同,比如一旦合同无法执行,双方如何承担责任等细则。

曾博伟也提醒消费者,在因需购买的前提下,消费者要重点查看合同中的限制条款自己是否能够接受。

疫情影响,“囤货”变成一种惯。

当不少人的旅行计划频频被打破,旅行计划变得不可预估时,消费者开始通过“囤旅游”来寻求安慰。于是“先囤后游”成了新趋势。

然而,由于预售时间过长、退款规则不明确等原因,提前囤下的旅游产品能否如愿兑现并未可知。

消费提个醒

特价便宜切莫贪

退改规则需细看

遇上纠纷退款难

下单后尽快兑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