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游职校,这段时间开心的可不止傅茜一位老师。截至目前,仅园林专业,今年就有8位毕业生顺利上榜研究生。
从职高到高职,从专升本到考研上岸的“三级跳”故事,在这所杭城中职名校中,每年都在上演。中职学校“现象级”逆袭的原因是什么?走进旅游职校,学生们的成长故事道出了背后的答案。
从“不敢想”到“敢想”再到“敢拼”
他们一步步坚定自己的升学目标
“当时带的这个班共39个孩子,都顺利升入高职。这两天张信力、张毅隽、王淑珍、王晶静、白晓宇又纷纷传来考研成功的消息,真心祝福他们。”傅茜满脸笑容地报出了一连串学生的名字。
7年前刚接手这个班时,傅茜曾问过孩子们报考旅游职校的原因,他们有的说喜欢漂亮的校园,有的说喜欢这个专业。“这里既有欧式的又有四合院风格的建筑,还有四季相宜的植物布景,第一眼看就爱上了。”回想初见校园时的场景,“颜控”王淑珍依旧记忆犹新;“杭州作为四大园林城市,园林专业的发展前景不会差。”张信力坦言。
看到孩子们一入校就很喜欢学校,傅茜感到很开心,但谈到未来生涯规划时,班里许多同学或缺乏信心、或感觉遥不可及,都不敢想太高的升学目标。为了鼓励孩子们勇敢地踏出“敢想”的第一步,傅茜请来2010级园林专业的学生朱晟,和同学们交流。听完学长一步一步升学,最后升入英国爱丁堡大学读研究生的故事,不少同学眼神中流露出了希望。“那时候第一次问自己,努力冲一冲,我是不是也可以?”王淑珍回忆。
有了升学目标后,“敢想”的他们也开始“敢拼”了:每天早晨7点半,课代表就带同学一起进行英语早读,三年来从未间断,通过提升语感去啃“英语”这块硬骨头;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他们也主动向老师请教备考技巧,比如中级茶艺师证,普高学生往往大学才考,班里不少同学高中时就已考出。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班里考研成功的5位学生都是被浙江农林大学农学与种业专业录取,当被问到“为什么坚定往园林专业方向发展”时,他们不约而同地表示“因为杭旅三年的学习,爱上了园林”。
在旅游职校,每个专业都有一系列的特色专业课程。“高二的每周四,是同学们最期待的一天,因为这一整天大家都可以和花花草草打交道。”张信力笑着说,当时去实训基地上课就像去郊游一样开心,修剪树木、雕刻水仙花、制作样本等,每周都可以变着花样通过动手实践学习新知识。
坚定的目标、不懈的努力、师长的鼓励和同学的陪伴,高中18岁成人礼上许下的誓言,在四年后的春天实现。无独有偶,喜报频传,在杭旅园林技术专业,今年还有刘雨梦、朱鹏飞、张鑫洋3位学生被浙江农林大学录取为研究生。
各大专业升学喜讯频传
职校三年助力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园林专业的“学霸班”,只是旅游职校学生追梦更高层次学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学校的各个专业都不断收到毕业生顺利升学的喜讯。
“旅游职校是我中考的第一志愿,之后的8年,证明了我的选择没有错。”如今在浙江财经大学税务专业读研一的徐安怡,将母校比作自己人生路上的转折点。就读金融事务专业的她,高一刚进来时在班里并不出挑,自己也有种“破罐子破摔”的感觉。“当时,班主任谭璐老师经常找我谈心,让我第一次有了被重视的感觉。跟着谭老师的节奏,我发现能赶上专业学习的进度了。”在小徐看来,在旅职的三年让她在专业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升入大专以后,相比其他普高考上来的同学,她在专业技能上更有优势,这使得她在学习上更有信心,这股自信心也推动着她一路专升本,并成功考研。
当前,章泓泓正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读硕士,而刚进杭旅时的她也曾陷入中考失利的阴霾。“当时觉得读了中职,求学路就到头了。但进了旅游职校后,老师告诉我们,未来可以专升本,再升研究生,升学通道很通畅。”小章说,在老师的鼓励下她参与了不少竞赛,拿了不少奖,自信心也提升了。“我那时就对自己说,‘竞赛我能脱颖而出,升学我也一定可以’,就是这股劲让我冲到现在。”
在旅游职校,有一个很漂亮的图书馆,很多同学都在此和阅读结缘,如今在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读书的金同学就是其中一位。高中时担任了图书管理员,每天会和书籍打交道,她坦言:“那段时间自己的性子磨静了不少,慢慢养成了自律学习的意识。”高中就读酒店管理专业的她,每天都会安排2—3小时预习或复习基础课、专业课。高三时在全省旅游大类的模拟统考中,她两次摘得全省第一。良好的学习习惯,金同学也一直保持了下来。现在读大二的她,已有了明确的考研目标,并开始了积极备战,“希望不久后能把考研成功的消息亲自带回母校”。
除了在国内升学,旅游职校还有不少学生被录用为国外学校的研究生。2018级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傅婷,现在是悉尼大学大三的学生:“以后我想往会展方向发展,这个念头得益于高中时参加的大小活动,让我发现自己挺喜欢也挺适合活动策划。”
在旅游职业学校,升学“三级跳”的故事在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身上发生。“中职不是学生求学的终点,而是一个加油站,要为学生更高阶段的学习更好地蓄力。”旅游职业学校校长杨琼飞说,旅职特别注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在给学生搭建多元化的专业发展平台、磨砺精湛技术的同时,也在不断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更好践行终身学习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记者 王泽英 王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