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8月31日电题:走访浙江,从这些“女”字旁说起

新华社记者黄玥

“晓橘嫂”“村嫂说情”“江大姐”……记者近日跟随全国妇联组织的“喜迎妇女十三大·巾帼奋进新征程”采访活动走访浙江多地,一个个以“姐”“嫂”等女性特有称谓命名的志愿组织,不断映入视野。


(资料图片)

如其名所示,这些志愿组织的背后是一群普通又不平凡的女性,站立在自己热爱的天地里闪闪发着光。

在多以夫妻档种植柑橘的宁波市象山县晓塘乡,每一名橘农的背后都有一名橘嫂,她们是家庭贤内助,也是橘园女当家。

为了释放农村妇女潜能,让姐妹们过上好日子,在当地党委政府和妇联组织的指导下,乡镇级女性创业联盟“晓橘嫂”成立了,引入技术、专家等,带动橘嫂们念好种植经、销售经、产业经。

“让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橘嫂们能学到真本领、收获真实惠是初心。”晓橘嫂顾莹介绍,目前“晓橘嫂”成员已发展到130多名,大家发挥各自特长,活跃在农技、电商、民宿、公益等小分队里。

记者走进晓塘乡,橘嫂的身影无处不在。她们在现代化橘园中忙活、在新农人的直播间里带货、在旅游驿站向游客热情推荐本地特色伴手礼……

勤劳与坚韧,让她们赢得鲜花与掌声,也收获了自信与魅力。

“我们靠自己的力量互相取暖、抱团发展。”顾莹说,“晓橘嫂”以互帮互助、团结一心的精神底色,共同守护“象山红美人”柑橘品牌,为乡村经济增添了一抹亮色。

数十公里之外的象山县墙头镇舫前村,妇女儿童驿站前“村嫂说情”的标识格外醒目。

作为乡村“德治”的重要抓手,由村妇联执委、女干部、女志愿者等组成“村嫂说情”团,在邻里乡亲之间用“问事、讲情、促和、访评”的方式调解纠纷、化解隔阂,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乡风文明。

不止在乡村阡陌,在城市街头,也涌现着一批女性调解员。

诸暨暨阳街道江新社区的“江大姐”远近闻名,一群热心公益、能说会道的妇女走街串巷,忙于调解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持续多年的房顶漏水问题、老旧小区停车纠纷等,都在她们手中迎刃而解。

她们是退休教师、退休法官、在职律师、社区干部等,以女性独有的力量,在社区发挥化解矛盾“第一公里”的重要作用。

“江大姐”调解室发起人之一的蒋晴坦言,“有耐心、亲和力,能够感同身受,是我们能走上这条调解之路的秘诀。”眼下,像蒋晴一样闲不住、爱操心的“江大姐”已发展到60多名。10多年来,她们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567起,成功率达到98%以上,有效激活基层社会治理的“柔性引擎”。

临近中午,诸暨市东盛社区爱心食堂的后厨已是一派繁忙。几位巾帼志愿者头戴厨帽、身穿围裙,在厨房打扫、帮厨、备菜。

平均50岁左右的她们被称为“东盛妈妈”,是社区的居民,每天都会到爱心食堂服务1小时。“将美食送给食堂就餐人员和居家老人,让他们尝到幸福的味道。”忙碌间隙,社区巾帼志愿者何满兰笑呵呵地对记者说。

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志愿服务……在浙江大地,“她力量”向善生长,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引领着社会前进的脚步。

她们的美,低眉柔情似水、昂首坚毅如钢,无须定义,却令人敬仰。(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