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83岁的银川市民常壮其,在宁夏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将自己毕生积蓄120万元捐献给宁夏红十字会的新闻引发了关注。“残疾拾荒者13年捐赠款超百万元”“83岁老人将毕生积蓄120万元捐赠给宁夏固原学生”……日,多条关于捐赠的新闻冲上热搜,引发公众热议。

“倾囊式捐款”的好人,在宁夏还真不少,仅仅是期就出现了两起。一个是,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宁夏小伙胡某,自2008年起开始做公益,13年累计捐款一百多万元,捐赠款主要来自拾荒、卖手工艺品的积攒及志愿者给他的救助金;一个是,罹患小儿麻痹症的83岁银川市民常某某,将毕生积蓄120万元捐出,用于资助山区学生。

“倾囊式捐款”换来的是网络上的一片叫好和赞誉:“了不起,这就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大爱”“佩服您的精神”“凡的人做着不凡的事”……“倾囊相助”的好人胡某和常某某的善举感动了许多人,但也有部分网友表达了担忧:在某种意义上,两位捐赠人都属于应该受资助的“弱势群体”,这种“倾囊式捐赠”值得大肆鼓励吗?

可以肯定的是,两个“倾囊式捐款”的普通市民都是很有资格评选“中国好人”的。他们的大爱我们看得到,他们的大情我们感受得到。他们这种“没有了自己的精神”也把我们感动的“落花流水”。但是,我们也真的需要反思:是不是需要鼓励“倾囊式捐款”?

想起疫情期间的一些“爱心场景”:孤寡老人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将积攒的资金捐给社会;几岁的孩子也要捐款几百元助力疫情防控。而一些单位在收到这些人捐款的时候,委婉的拒绝了。比如,某地的一家派出所就拒绝了“孤寡老人的捐款”,告诉老人说:老人家您的心情我们理解,这些钱还是留着改善生活吧!

的确,我们是万众一心的,我们是爱心满满的,我们是心手相牵的,我们更多人是有着浓浓爱心的。但是,也需要知道的是“倾囊式捐款”实际上也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正如媒体报道的“宁夏两个好人”一样,他们都是残疾人,可想而知的是他们的生活本来就是不容易的,一个依靠拾荒生活,一个依靠节俭度日,他们虽然都积累了不少的财富,可是他们的财富是依靠“清贫生活”换来的。比如,捐款120万元的常某某老人,老人的生活条件十分简陋,眼镜坏了也舍不得花钱修;拾荒小伙胡某属于当地的特困供养人员。也就是说他们时的生活是“十分贫寒”的。

我们需要帮助他人,但是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应该保障自己基本的生活,要吃好喝好住好,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捐款100元或者是捐款100万,更应该在意的是心而不是金钱的数量。想起不少“慈善排行榜”,进入榜单的都是以金钱论英雄的富翁。这种“以金钱多少论爱心”的做法本来就是不对的,穷人的100元和富人的100万从爱心层面来说是没有区别的。攀比式捐款不值得提倡,比如学校学生的捐款就出现了攀比现象,还逼着爸妈“多给钱”,这着实不该是衡量爱心的方式。

弱势群体捐款百万,对“倾囊式捐款”不能来者不拒,要学着说善意的不。别放大“弱势群体捐款超百万”的善心,否则就会让爱心捐款失去了本真的味道。

(作者:郝冬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