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炎热的夏日到微风送爽的秋日,跨越两个月的“文旅嘉年华之非遗好物市集”活动落下帷幕。9月23日至25日,非遗好物市集收官周的活动精彩纷呈,非遗好物市集区、非遗图文影像展区、非遗节目表演区三个体验区多角度为大家呈现山西非遗之美,加时加量的非遗体验、非遗表演为大家全方位展现了山西非遗的魅力所在。

“文旅嘉年华之非遗好物市集”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山西晚报社、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中正天街协办。活动旨在借助商业街区的夜经济市场,让山西非遗以更多姿态更深入地融入百姓生活,让更多人通过与非遗传承人、非遗项目面对面,走近非遗、体验非遗、爱上非遗、带走非遗,成为非遗的参与者、见证者、推广者,推动非遗与夜经济深度融合共促共进,助力山西非遗的发展和传承。

每周主题不同,周周都有精彩内容。整个非遗好物市集跨越两个月,历时五个周末,分别以“吃在非遗”“玩在非遗”“美在非遗”“乐在非遗”“学在非遗”五大主题和大家见面。为期12天的市集共集结30余个非遗项目以及传承人“出摊”,展示、销售非遗好物千余个品类。其间,非遗好物市集吸引夜间人流10余万人次,市集消费热度持续攀升,一些人气项目活动火出圈,大家对山西非遗项目的感知由“听说过”变为“见得到、摸得着”;多家媒体聚焦关注、竞相报道,诸多行业大V转发评论,一时间,非遗好物市集成为活跃在媒体界的热门话题。

收官周的非遗好物市集以“学在非遗”为主题,特别邀请到国家级非遗项目琉璃烧制技艺,省级非遗项目绛州木版年画,市级非遗项目肖像剪纸技艺、张氏彩泥塑艺术、侍女面塑技艺、葫芦雕刻技艺,以及县(区)级非遗项目太原糖画制作技艺、古法印染工艺、传统美术刻瓷技艺等的传承人“出摊”,讲述非遗故事,展销非遗好物,教授非遗技艺,大家在逛中有所学,学中有所乐,畅游在山西非遗的海洋中。

收官周新“出摊”的侍女面塑带着体验项目而来。“老师,教我做小鸡”“老师教我做熊猫”……展台旁边的体验区内,小朋友们围坐一桌,兴致勃勃地跟着传承人赵翠莲捏、揉、搓彩色面团,做着自己喜欢的造型。“参与制作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想象力、观察力,孩子们会特别有成就感,也会对非遗有更深刻的体会。”赵翠莲介绍,多年来,不管她到哪里“出摊”,总会带上体验的材料供大家体验,“只有真正动手制作,才能感受非遗手作之妙,才能让山西非遗达到活态的传承。”而且,一直以来,赵翠莲坚持用纯天然的面团作为体验材料,所有的面团均由白面、糯米面、淀粉经一定比例配比调制,不加任何化学配料,每团面从面粉成为可供制作作品的面团,都要经历配比、和面、醒面、蒸面、晾面以及反复揉捏等近10道工序,耗时近两天时间。

一颗颗普普通通的葫芦,一经葫芦雕刻技艺传承人李琦的手,便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镂空造型的葫芦灯饰、别具匠心的葫芦酒壶、寓意吉祥的葫芦挂件、暗藏玄机的葫芦打火机……葫芦雕刻技艺摊位上,各种精雕细刻过的葫芦工艺品吸粉无数。其中,既有装饰美感又有照明实用性的葫芦灯饰成为夜间非遗市集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李琦介绍,葫芦从作为舀水盛酒的工具,到现今逐渐失去了作用,但葫芦可以做成各种造型,在传统文化中又寓意吉祥,应该成为人们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到目前为止,花式图案作品已达百余种,每一个葫芦都是一份独特又吉祥的存在。”

收官周,作为配套活动的非遗节目表演可谓“加时又加量”,古琴演奏、二鬼摔跤、古埙独奏、传统武术表演、傅山拳法、太极顶碗6个非遗演出,让大家过足了眼瘾,围观群众的掌声一浪高过一浪。“没想到在家门口能看到这么多非遗传承人的表演,每周的表演都不同,孩子都舍不得离开。”家住省城桥东街的梁女士是非遗好物市集的忠实粉丝,已经带孩子逛过多次非遗好物市集,“买了好物,体验了项目,看了表演和展览,一趟下来,大人和孩子都收获多多,对山西非遗的了解也更进一步。”(记者 赵丽娜 张彩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