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年一度的“轧神仙”民俗文化活动落下帷幕。三大系列“云”活动热闹开“轧”,吸引了超过135万人次线上“轧闹猛”。今年,这个“苏州人自己的节日”不仅全方位展示了大运河姑苏民俗文化的魅力,还以文化活动为媒,为城市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文化+”新动能。

线上八仙巡游,以新媒体交互技术,将传统民俗与防疫热点相结合;系列跨界文创产品,以文化与商业跨界融合创新的方式助力复工复产;线上为防疫工作者加油鼓劲,招募“身边的防疫志愿者”扩充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队伍;投放首批民俗主题场所码,吸引市民主动配合扫码……在数字经济、产业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这一系列活动,由文化而起、因数字而变、切实际所需,用“文化+”为城市发展添足马力。

传统民俗“云上”传承

创新文化活动的表达语境

“桃花坞里桃花庵,不做核酸心不安”“八百里加急物资调运,马拉松接力分秒必争”……今年活动期间,家住南浩花园的徐彩凤惊喜地发现,“八仙”来到了她的身边。在《八仙战疫图》中,她跟随“八仙”的脚步“云游”阊门、泰伯庙、石路商圈等地标性建筑,回顾苏城战疫的难忘瞬间。同时她还通过新媒体交互技术,与“八仙”展开“云”交流,听到“仙言仙语”。在祈愿池的弹幕里,有的市民祈愿疫情退散“云端神游,八仙加持,疫情快快退散”“但求人间疫尽无,灾厄渐消只余福”;有的市民致敬一线防疫工作者“疫情不退,我们不散。祝福一线抗疫英雄”。

千年文脉看姑苏,姑苏是世人看苏州、读苏州、品苏州的重要窗口。如何以大运河文化品牌建设为着力点,深挖历史文化资源,以高品质的文化供给,增强居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姑苏区金阊街道作为承办活动的“主角”,在文化传承的同时,不断创新突破,为民俗文化的活化利用插上“数字飞翼”。

一轧轧了八百年的“轧神仙”,蕴含着人们祈福求健康的美好愿望。“今年,我们推出的《八仙战疫图》,运用新媒体交互技术,将八仙巡游与疫情防控宣传相结合,生动形象地记录在苏州战疫中具有典型意义的‘难忘瞬间’,创新表达‘轧神仙’的祈福文化内核。”金阊街道相关负责人说,“云游”模式,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神仙”亦可“云游四海”,将苏州故事讲得更好、传得更远。

创新文化活动的表达语境是文化传播的题中之义。今年的“轧神仙”活动虽然搬到了“云端”,但仪式感却一点不少。市民在各种线上活动中找到了传统民俗与现实生活的具象链接与纽带,让文化IP走进市民的生活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年的‘轧神仙’虽少了一份‘人挤人轧’的热闹感,却嵌进了一份疫情下的安心与文化新记忆。”徐彩凤说。

近年来,金阊街道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主线,从大运河的诗意文化、非遗文化、饮食文化等方面入手,开展“运河绵延·锦绣金阊”大运河文化系列活动、“运河绵延 书润金阊”阅读节系列主题活动等文化惠民活动。通过举办“运河人家”老物件征集活动、“运河人家”老物件展、运河四季音乐会等,全方位展示大运河金阊段遗存承载的文化内涵,以此推动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利用,进一步激活大运河文化基因密码。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实现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双向奔赴”

“每年这个时间正是苏州人吃枫镇大肉面的时候,眼下又是‘轧神仙’,回家煮碗‘神仙面’沾沾仙气。”苏州人饮食讲究不时不食。在“轧神仙”期间,老字号乾生元上架了一款时令速食面——枫镇大肉“神仙面”,市民李建花特意到乾生元平江路门店多买了几盒“神仙面”,寄给在外地工作的儿子,让他也能吃一口地道的“神仙滋味”。

文化创新是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源头活水,也是推动产业、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根植古城的企业也不断探索跨界创新的深度融合。“民俗文化活动不仅具有文化性,还兼备经济性。我们也不断创新传统民俗活动的表达方式,进一步挖掘‘文化+经济’的内生潜力,挖掘和放大文化的经济价值。”金阊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在数字化时代,文化如何遇见未来发展模式?这一次,金阊街道交出了一份崭新答卷。今年“轧神仙”活动期间,金阊街道携手3家企业,联手推出兼具文化性、实用性、时尚性的文创产品,提升市民的参与度和体验感,让厚重的江南文化底蕴“活起来”。与固生堂联手推出的“防疫臻礼”,集合神仙茶包、神仙香囊、神仙口罩等“神仙”限定品;携手老字号乾生元,结合“不时不食”的苏城消费品位,推出应时美食枫镇大肉“神仙面”;联合五菱新能源苏州体验中心推出定制主题汽车模型、车模车贴及实车车贴。

实际上,金阊街道此次推出跨界联名文创产品,既非偶然,也非突然。近年来,金阊街道不断加大对文创企业的引入,目前已引进丝执空间、羿泊云苏、九色鹿、蝶衣语文化等多家文化企业。同时,金阊街道还积极打造标杆性文化创意园,包括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蓝·麒麟”文化创意产业园、阊门饭店文化创意园、婚庆文化创意园、库咖青创社、苏州华贸文创中心等,作为引进、培育文创企业的有力载体,推动辖区文化产业高质量聚集发展。正如五菱新能源苏州直营店总经理邱帅铭所说,在数字经济的背景下,民俗活动也应当有更多的载体和延伸,以文化产品带动文化发展,不断丰富、扩充其文化内涵、IP序列。

民俗精神具象表达

绘就疫情防控的“最亮底色”

5月12日一早,石路国际商场刚开门,市民张女士便用苏周到App扫了扫放在商场入口处桌子上的吕洞宾形象的场所码,进行入场登记。“第一次看到这么Q版可爱的场所码造型,可爱又吸引人,任谁看了都会想扫一扫!”张女士说。据了解,在今年“轧神仙”活动前夕,主办方在石路商圈的重点场所和单位,首批投放了200个“神仙场所码”,把“轧神仙”的IP送到市民身边,让“福气”依旧“轧闹猛”,助力复工复产。

今年的“轧神仙”活动,防疫战疫是一个鲜明的主题。主办方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与民俗文化相结合上下足了功夫。投放“神仙场所码”、发放“轧神仙”主题核酸已采卡、巡礼“最美防疫工作者”、招募“身边的防疫志愿者”……系列活动既为“轧神仙”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也以民俗文化活动为引,将其与市民的日常生活进行具象勾连。

在“神仙场所码”投放石路商圈之前,金阊街道制定《石路商圈复工复产工作方案》,明确商圈内商场综合体、楼宇产业园等场所复工复产方法,按照工作指引要求,严格企业复工复产流程。同时,按照批次有序复工要求,首先对石路国际、石路天虹等8家大型商场卖场综合体进行复工指导。其次对辖区38座重点楼宇产业园开展复工指导。截至目前,已基本完成对辖区内各大型商超、综合体、楼宇产业园载体开展复工复产检查。

市民生活能够一如往常,背后离不开众多“大白”“小蓝”日以继夜的拼搏努力。“结合‘轧神仙’祛病祈福的文化内涵和吕洞宾乐善好施的优良品格,对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社区工作者、机关志愿者、企业志愿者等防疫工作者,授予‘最美防疫工作者’荣誉称号。”金阊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最美防疫工作者”之一的缪婷雯是金阊街道三元一村社区的党委书记,自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始终坚守工作岗位。她科学细致地统筹社区工作人员、下沉机关志愿者、居民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将防控“阵地”设在楼栋、布在单元,迅速有序组织社区开展核酸检测,不断织密社区疫情防控“红色经纬线”。同时,缪婷雯优化组织服务、创造便利条件,积极动员辖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群接种新冠疫苗,筑牢免疫屏障。(记者 李浛芃)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