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循着红色记忆看深圳”系列采访活动走进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简称“深汕合作区”),中央、省、市十几家媒体组成采访团,感悟老区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特区再出发澎湃动力,深入了解深圳第“10+1”区以“特区带老区 实现共同富裕”的砥砺进程。

此次活动由深圳市委党史学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市委宣传部主办,深汕合作区党政办承办。

探寻红色印记

老区精神历久弥新

深汕合作区是创业的新区,也是革命的老区。

活动中,媒体采访团先后参观了位于深汕合作区赤石镇的红四师革命旧址、中共江南地委扩大会议旧址、大安峒革命烈士陵园等红色印记。据介绍,赤石镇是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王作尧等革命前辈活动过、战斗过的地方,是东江纵队第六支队和海陆丰中心县委成立及从事革命活动所在地,是著名的海陆丰革命老区的一部分。

沿着深汕合作区赤石镇大安公路一路向东,行至三角坑村附,远远地就能望见大安峒革命烈士墓园,坐落在绿水青山间的烈士墓园,庄严肃穆。今年4月,大安峒革命烈士陵园被纳入深圳市“四史”学教育实践基地。

“在1948年底召开的中共江南地委扩大会议期间,村民们还上山帮助放哨,一旦遇到突发情况,他们会在山上摇晃树木,以‘消息树’的方式传递敌情。”中共江南地委扩大会议旧址位于赤石新杏村曹氏祖祠,旧址讲解员、祖祠后人曹显水告诉记者,村里年轻人参军拥军意识强,60多户的新杏村有多家挂着“烈士之家”“光荣之家”的牌子,这都与当年的革命精神传承分不开,把红色革命基因一代代传下去。

补短板强弱项

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攻坚

金秋时节,走进深汕乡村大地,媒体采访团看到拖拉机往来运送绿化土,挖掘机清理建筑垃圾,环卫工人和村民穿行在村庄房前屋后、道路两旁、河道池塘的边角旮旯清淤泥、除杂草、扫垃圾……“向脏乱差开战 向干净整洁看齐”——当前,深汕合作区正在打响一场为期一个半月的人居环境整治攻坚行动。

深汕合作区下辖34个行政村、187个自然村、5个社区,是深圳唯一拥有农村的区域,也是深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但由于底子薄、基础差、“缺课”多,人居环境这块短板要补齐。为此,深汕合作区在攻坚行动中探索新思路、新机制、新举措,区、镇、村三级联动配合,共同发力“美丽家园”“美丽田园”等“五美”专项行动,以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尤其是着力探索建立长效管护机制,为新城建设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打造更坚实的基础环境。

根据相关行动方案,此次人居环境整治攻坚行动要求在12月10日前完成全域的村庄、田园、水体、道路沿线和在建工地的全面整治,同时结合深汕特色,加强对在建工地施工围挡、工棚、扬尘污染的管控。此次攻坚行动建立了一种特色鲜明的新机制——不再是区、镇、村逐级向下传导压力、派发任务,而是按照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理念,发挥镇村主动,实行“镇村吹哨、部门报到”。

活动中,媒体采访团还先后到赤石镇明热村和新厝林古寨,探访深汕合作区人居环境整治攻坚行动进展和阶段成果。明热村包括高一、高二、旱田、四季四村,集聚了历史文化遗迹、温泉等资源。相对而言,明热村人居环境基础较好。媒体采访团注意到,在此次人居环境整治攻坚行动开展之后,明热村村容村貌有了进一步提升。新厝林是深汕合作区唯一一座没有现代建筑物且古风古貌保存完好的古寨,是当地林氏先祖创建的族群聚落,始建于明代末年,现在还有村民居住其中,历经岁月侵袭,更添古色古韵。

记者了解到,深汕目前187个自然村正在抓紧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攻坚。全区统筹给每个自然村一笔资金,以垃圾清理、环境整治、绿化提升、景观小品等方式“扮靓”家园,由点及面,“共建共治共享”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记者 刘淑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