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子,加火,越旺越好。”春节期间,青龙满族自治县三星口乡穆杖子村康达种植专业合作社大院内的漏粉车间热气腾腾,干豆腐车间机器轰鸣,一派忙碌景象。

穆杖子村耕地多为山坡地,种植农作物品种单一,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低,劳动力大量外流,曾是国家级贫困村。“村民过穷日子,村支书有直接责任,必须得想办法。”2012年,村党支部书记王文明上任后,通过参加县里组织的学培训,深刻意识到建立农民合作社的重要,进而采用村民土地入股、村集体资产入股方式成立合作社,先后流转农民800余亩土地栽植苹果树、200亩土地栽植红薯,雇请经过技术培训后的村民管理果园。

“合作社务工人员基本都是建档立卡户,大家流转的土地拿租金,在地里干活拿工资,男工一年挣3万余元,女工一年挣2万元,在家门口上班得双份钱,合作社真不错。”长期负责果树管理的村民穆守海高兴地说。

为进一步提高效益,避免农民荒废冬仨月,合作社利用流转土地栽植的红薯,采用传统工艺加工成粉条,发往北京新发地等市场。“红薯均亩产4000斤,如果直接卖红薯,仅收入2000元左右,而加工成粉条,收入达1万余元。”王文明给记者算起了“红薯账”。

产品好,扩大销路,就要在名气上做文章。恰逢青龙满族自治县提出“三级书记抓电商”,合作社抓准时机,成立了电商服务中心,借助青龙地域品牌优势,将合作社的苹果、粉条、干豆腐、杂粮、柴鸡蛋、木耳等农特产品统统进行 ,通过在线直播带货,将“好物”销往全国各地。

截至2021年年底,康达种植专业合作社累计收益达100万元,入股村民年分红可达20万元,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带领村民致富变成现实,村集体收入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逐年攀升。(记者 张宝林 通讯员 张宝)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