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好的菜到底是什么味道?”杭帮菜掌门人胡忠英第一次听师傅讲起蟹酿橙,就觉得心动了。

1984年,杭州专门成立了宋代古菜研究小组,复兴传统名菜,胡忠英是其中一员。

胡忠英讲,那个年代,远远不如现在资讯发达,大多菜谱都是师傅与徒弟口口相传。“蟹酿橙”这道菜能被流传下来,总是上过大场面的。

《宋史·高宗纪》记:“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冬十月甲戌,幸张俊第。”据说当天御宴上,第八盏下酒菜就是蟹酿橙。

似乎,这道菜与宋朝的风雅应运而生。

古人相聚,不如现代社会家里吃蟹这般随意,绝对不会直接用牙齿啃蟹,否则与隐逸之美相悖;其二,古时流行船宴,寻梅赏山饮茶酒,如在船上,用手剥蟹也是颇为不雅。

南宋美食家林洪,在美食笔记《山家清供》中,收录了蟹酿橙的食谱——

“橙大者截顶,剜去穰,留少液,以蟹膏肉实其内,仍以蒂枝顶覆之,入小甑,用酒、醋、水蒸熟,加苦酒入盐,供,既香而鲜,使人有新酒菊花、香橙螃蟹之兴。”

胡忠英讲,第一次让蟹酿橙活灵活现到餐桌上,是严格仿照食谱进行的,但味道有些“古怪”。

几经改良,最后确定的食谱,在入盅之前,热油里放入姜末,至蟹黄煸炒出红油,再放入蟹粉,同时炒出香味;用醋,选了杭州本地的玫瑰米醋,如果用厚一点的陈醋,会掩盖蟹肉本身的香鲜;用酒,选了绍兴的香雪酒,主要是考虑到这款酒是用白酒陈酿的,入口微甜。

但具体是多少比例,从无详细规定,是厨师的手上功夫。

上世纪90年代,知味观等几个杭州老字号餐馆也推出了蟹酿橙,但因为这是一道功夫菜,用料用时要求高,相对于西湖醋鱼、宋嫂鱼羹等其他传统杭帮菜,价格偏贵,真正被点单的机会不多。

胡忠英第一次向外宾介绍蟹酿橙,是在1993年,日本美食团来杭访问。

“大概也是春天,那时候物流也不如现在这样发达,杭州的水果店很难买到品质好的脐橙。”胡忠英托朋友帮他买了新奇士橙。“如果橙子皮薄,果肉酸甜度合适,但外形上不用雕纹,总会少了几分雅致,这个橙子皮的薄厚程度刚刚好。我在橙子皮上雕刻了梅兰竹菊。日本客人看了赞不绝口。”

在得知这道菜的创意可向前追溯至800多年,在场的食客更觉味道非比寻常。在《山家清供》记录的菜单中,除了蟹酿橙,莲房包鱼,梅花汤饼,樱桃煎……也都以花果入菜。在写梅花汤饼时,有诗句曾这样描述,“削成琼叶片,嚼作雪花声”……仅仅听闻其名,也觉得极雅。

胡忠英记得,宋代古菜研究小组当时大概试了上百种南宋名菜,但叫得最响的还是蟹酿橙。

究其原因,一方面,大概是由于江南人原本对蟹的衷心,餐盘上一只气满肉厚的蟹,是秋天丰盛的标志性时刻,已约定俗成般地载入时令;另一方面,橙子和蟹这对看起来完全是气质混搭的组合,得门而入后,生发出一些想不见的遇见。

“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蟹酿橙里有古人的讲究和气派。

香雪酒削弱了蟹的寒凉,橙自然的酸甜又柔和了蟹原有的腥鲜气;而从南宋开始,人们也开始关注饮食环境的营造,如《西湖老人繁胜录》载:“荷花开,纳凉人多在湖船内,泊于柳荫下饮酒。”而一盅黄澄澄暖盈盈的蟹酿橙,好似湖面上随波影动的小舟。

胡忠英今年75岁了,近些年,他上手做蟹酿橙,是在2016年,在杭州举办的G20峰会上。

“在拟定宴会菜单时,蟹酿橙毫无争议,全体通过。”胡忠英说:“我对杭帮菜一直是很有信心,很有底气的。”

但,这并不是蟹酿橙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亮相。

2008年,在联合国总部的美食节上,蟹酿橙就得到了各国美食家的称赞。“之前,我们推广杭州菜,总会有一道清蒸鱼,但刀工、火候再怎么好,食客记得也只是一道于,蟹粉炒虾仁,味道很好,但无论怎样的鲜美,都不及蟹酿橙一出场就让人惊艳。”

胡忠英讲到这里,又重复了一次,“惊艳”。

一个“酿”字,见足功夫。南宋临安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城市,食物的运输和存储,虽不能像现在这样走上几万里,有来自全世界的食物,但这几十里路也自有一番丰盛气象——临东海,有一流的鲳鱼、带鱼、黄鱼,西面山区有野味,南边地处杭嘉湖平原,大量种植林果、茶桑……

王羲之在写《奉橘贴》时,“奉送上橘子三百枚”自是大方,但他大抵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再往后的几百年里,橙黄橘绿的高光时刻,会发生在蟹酿橙之间。

如此想来,再来细细品味蟹酿橙,这番平静之下,有着风雨世面,也有着“心有所寄、庶不外驰”的静定。(记者于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