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请出示一下健康码。”“好的,请进!”上城区姚江路上的“智慧树”咖啡馆门口,店员朱以灵有礼貌地拦下了进门的客人。咖啡馆里,朱以灵的同事们正忙着给客人点单、制作咖啡、包装蛋糕,脸带微笑,嘴里都非常有礼貌地说着“请稍等”。

这是2月15日下午智慧树咖啡馆的一幕。这些有礼貌的孩子,都是杭州市杨绫子学校(以下简称“杨绫子”)的学生,一些是已经毕业了留在此工作,一些是即将毕业正在实

今年12月25日,智慧树将迎来8周岁生日,回望这些年走过的路,创办人俞林亚说,他们做到了坚守初心,让更多心智障碍青年有机会就业,开启有尊严、有意义的人生。

1996年,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毕业后,俞林亚就来到杨绫子任教。从最初的语文老师、班主任,到如今的学校校长,俞林亚深耕智障儿童培智教育事业一线已经26个年头。

杨绫子是一所15年一贯制的学校,接收从幼儿园到高中、智商低于60、社会适应中度以下的孩子。如何让每个智障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实现生涯自立的目标?俞林亚说,学校的课程以劳动教育为核心,分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和职业劳动,培养劳动素养,不仅要智障学生学会吃饭、洗衣、打扫卫生等生活自理能力,更让智障孩子从劳动中感受到自己也可以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为什么要创办智慧树?俞林亚坦言,学校开发这些适合特殊学生的劳动课程,目的是希望毕业后孩子们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但现实是,这儿的学生一毕业就意味着失业,会给家庭造成巨大的负担和压力,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与此同时,因为缺少接触,当时很多人对杨绫子的孩子不了解,难免会戴有色眼镜看待他们,社会的包容度也不比如今,“对于特殊教育的老师来说,一生可能只会带3-4届学生,职业价值又在哪里?”

基于这些原因考虑,俞林亚决定创办智慧树,作为学校的延展,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职业技能实、就业环境,锻炼工作的本领,更是向社会打开一个窗户,让更多的人可以走他们,了解他们,支持他们。

“有人说,杨绫子出来的学生做的东西有人吃吗?大家会买智慧树的东西吗?刚开始,质疑的声音很多,我也有这样的顾虑,所以我们先在学校里试运行了两年,做好了各种准备。”俞林亚说,不管成功与否,首先要尝试,要把想法变成现实,就算失败也不要紧,至少跨出了这一步。

就这样,2014年12月25日,一家10方米的小店在水亭址3号开业了。俞林亚记得,那天她只在自己朋友圈发了一条开业状态,但现场来了很多媒体记者,也有从桐庐、良渚等地的市民大老远赶来“打卡”,这是她第一次感受到整个社会对智慧树和杨绫子的关心。

现在,7年多时间下来,智慧树在杭城的知名度与日俱增,更有不少顾客为其坚持做绿色环保、真材实料的产品而点赞。

“背后是学校,门口是社会,智慧树架起了特殊孩子与社会之间的桥梁,为他们毕业以后的出路提供更多可能。”俞林亚说,通过智慧树这个窗口,让企业更直观地看到杨绫子毕业生所具备的能力,让他们有机会就业。

截至目前,已经有50多位特殊孩子通过智慧树这个台踏上工作岗位,肯德基、麦当劳、永和大王、欧尚超市等都有,实现了学有所用。而智慧树这套职业模式,也被上海、江苏等全国10多个地区复制、借鉴。

“孩子们能够顺利就业,是我感到最幸福的事。”俞林亚说,同时她也希望社会能创造更多等机会,实现心智障碍人士劳动就业的梦想。

共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包括心智障碍人士在内的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关乎着共同富裕建设的高度与温度。2021年以来,杭州市上城区聚焦提升残疾人就业工作,主动作为、精准发力,不断推进残疾人就业服务市场化、智慧化、精细化,帮助残疾人实现“更充分、高质量、可持续”就业。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区劳动年龄段内有就业能力、就业意愿的残疾人就业率已超过99%。

我理解的共同富裕是,创造更多等机会实现心智障碍人士劳动就业的梦想。(通讯员 李凌婧 陈莹 记者 范昱 摄影 邱仁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