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府文庙《泉州教育史话》专题展示馆里,有一方元代《泉州路学大晟乐记》石碑规模颇为宏大,碑文记载了“宫廷雅乐”大晟乐在泉州的兴起过程。值得一提的是,其篆盖者是宋朝宗室赵与告第八子、著名书画家赵孟頫之弟赵孟吁。

赵孟頫之弟篆盖碑刻 记述泉州大晟乐兴起过程

泉州府文庙文物保护管理处负责人何振良介绍,泉州府文庙至今已有1270余年历史,规模壮丽,为地方学之首府,流传下来的历代石刻碑记多达200多方,可惜大部分碑记原刻都已毁佚,仅存的碑刻为数不多。

在众多的碑文记事中,现存于泉州府文庙的《泉州路学大晟乐记》是规模较为宏大的一方碑刻。碑记篆额分4行书写,每行2字,篆文字径13×7厘米。碑文正文分21行,现存每行最多41字,最少6字,字径2.5厘米见方。字体多数行楷,间有行草,笔力遒劲,骨格清奇。

“泉学士风最盛。国朝崇儒重道,教养并举,故于今尤济济然……”《泉州路学大晟乐记》碑文中,记述了泉州大晟乐兴起之过程,以及捐资倡导者姓名等内容。文中引经据典,抚今追昔,对“泉之视福,其犹邹鲁也”表示赞赏;对“礼虽举矣,而大晟之乐未之闻也”感到惋惜,于是捐资筹备礼乐之器,置办祭服,选贤与能,终于使得“自今以始,器文粲然,传正音于千载,赞圣宪于万世”。

何振良介绍,此碑系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由承直郎、前提举福州路福清盐使司事杨应予撰写,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所委官林坤书,从仕郎、泉州惠安县尹兼劝农事赵孟吁篆盖,将仕郎、泉州录事杜立石。其中,碑记撰者杨应予、立石者杜嘉,两人都是泉州人,但除了碑文中的职务,他们的生前事迹没有其他详细记载。篆盖者赵孟吁则大有来头,他是宋朝宗室赵与告第八子、著名书画家赵孟頫之弟,时任从仕郎,官衔泉州惠安县尹兼劝农事,擅画人物、花鸟图,元陶宗仪《书史会要》写到“(赵孟吁)亦工书,得家传”,其书画有几分兄长赵孟頫绘画之风。

泉州府文庙 为泉州礼乐祭祀场所

大晟乐,指的是北宋的宫廷雅乐,经宋徽宗定名为“大晟乐”。何振良介绍,泉州自古文风鼎盛,大晟乐是泉州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泉州大晟乐形成较晚,应该是在宋朝皇室南迁以后才发展起来的。

据介绍,宋代,赵氏作为贵族,政府特设立宗正司、睦宗院,对赵氏族人生活、求学、出仕多有优待。宋仁宗景佑年间,京师置大宗寺,以管理宗室事务。随着宋氏皇族的外居宗室人口的增多,到徽宗崇宁间,又于南京分置南外宗正司。北宋灭亡后,迁都临安,乃移大宗正寺于江宁、南外宗正司于镇江,最后南外宗正司移入泉州。南外宗正司的移入,对泉州的社会经济、礼乐文化、海外贸易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泉州府文庙为泉州礼乐之祭祀场所,宋朝南外宗正司迁入泉州后,朝廷的“宫廷雅乐”更加繁盛,并专门设立机构来掌管雅乐,从而使泉州路学大晟乐迅速兴盛起来。《宋史·职官志》记载:“崇宁初,置局议大乐,乐成,置府建官以司之,礼、乐始分为二。”此外,南外宗正司还将许多宗室子弟派往外地或在本县地方为官为学,他们劝课农商,鼓励发展生产,实行海外贸易,对泉州乃至整个中国社会影响深远。(记者 张素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