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了到我们那儿转转,变化大得很!”玉双路是王明成回家的路,这条路他已经走了几十年。在成都初秋的暖阳下,王明成踏上这条舒心的回家路,走过如今时尚、现代、漂亮的街道,脸上洋溢着温暖惬意的笑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在提升城市现代治理能力上先行先试,成都认真落实党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坚持不懈、久久为功,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把连接最后一公里的“回家路”,真正打造成服务群众的幸福路。

串街链巷的“回家的路”今年已建成783条,市民上下班、上下学每天都在走的这条路,在变得美丽、舒适、温暖、安全的同时,新经济、新业态也培育了起来,串起市民幸福的回家时光……

玉双路

逢人便夸,现在成网红打卡街了

13个微剧场加入 城市老街变身灯光秀场

“以前,人行路面老化受损,下雨天一不小心就溅一脚泥水。”回忆起改造前的场景,70岁的老党员王明成直摇头。现在不一样了——沿街建筑外立面、店招、人行道、行道树、花台、路面等全部焕然一新。王明成在玉双路3号院住了30年,这样的变化让他十分欣喜,逢人便会夸赞一番,“现在成网红打卡街了!”

“好!!”“安逸!”晚上7点,玉双路的路面、墙面瞬间变身成了“光影屏幕”,“灯光秀场”吸引着附不少小朋友前来玩耍,他们兴致勃勃地跳着、笑着。城市老街闪亮变身最炫目的灯光秀场,为整个街区和片区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不止于互动灯光、立面投影,玉双路的路灯也照进了“蓉漂”牟丽心里。牟丽在玉双路上的一家医院工作,每当夜晚她下班走出来时,“柔和的灯光和光影秀让我的疲惫感一扫而光。走在这条路上,是一种很温暖的视觉享受。”

玉双路,西连武成门桥,东至一环路口。2002年3月,玉双路正式建成通车,被视为第三条东西交通主动脉,与邻的天祥街和祥和里构成了成都最老的休闲生活区。10多年间,新楼变成了老楼,新街变成了老街。

此次玉双路城市更新,对既有建筑物、街道景观进行了整体焕颜提升。街道融入了新艺术装饰元素,立面进行全面整治升级。以“成华记忆”“染坊闲话”“川剧革新”“计量风云”“绿玉满双”等为设计主题,共打造了13个光影微剧场。

启动之前,关于玉双路打造的坝坝会,在祥和里社区开了好几场。“我们把居民骨干、党员代表、商家骨干叫到一起,用PPT展示设计图、效果图。”祥和里社区书记闵丽告诉记者,“几场坝坝会就一个主题:为大家答疑解惑。”

在打造期间,安装光影秀的设备需要将钉子钉在居民的窗户旁,70多岁的刘方生明确表示不愿意安装,担心影响到窗户的稳定。社区工作人员几次敲开刘大爷家的门,第一次拿来了居民都签订换窗户的同意书,“大爷,窗户都是统一安装,只是在旁边钉个钉子。”第二次拿来了安装光影设备的图纸,“你看嘛,这个钉子是钉在墙上的,不会影响窗户。”最终,社区工作人员向刘大爷解释清楚了他的疑惑,他同意了安装。

装好后,从窗户上看下面的动态光影,成了刘大爷每天的娱乐项目之一,经常看到他在窗口乐呵呵地笑着。

除了玉双路,音乐大道穿上了彩色的音乐外套,东郊记忆的霓虹交互钢琴步道吸引来了大量市民游客,临江路升级为了书院文化街巷……老街因城市更新又展现出鲜活灵动的一面,为片区带来了更多流量和生机。

星科北街

以前杂乱的小街,而今共治共建共享

引入新希望集团 共同编制街区业态

一条曾经业态、环境相对杂乱的小街,是如何变身的?金牛区星科北街给出的答案是: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商业化逻辑运营。

不下雨的午后,李伯伯喜欢坐在街区的小广场纳凉。和老伙伴们下下围棋、唠唠嗑。他的身后,是一家家干净整洁的店铺——中粮鲜饪家、当代少年之家、莲府鲜面坊、新生源母婴延续护理中心……业态十分丰富。

“以前哪儿有这么巴适,沿街好些都是麻将馆、修车铺等。噪音问题都投诉了好多次。”李伯伯在这条街住了10年,曾经的样子他记得很清楚。

摈弃沿街为市的粗放型商业形态的弊端,如今的街区已彻底改头换面。不仅从硬件条件上对街区整体形态进行综合改建,还按照生活服务业特色街区的目标,注重商业化逻辑,对街区商业业态进行了整体规划。

“变身”的逻辑已经十分清晰,九里堤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瑜告诉记者,街区引入新希望集团共同编制街区业态。成立“街区营商共治委员会”,定期举行由街道、社区、运营公司、街区商家共同参与的“四方会议”解决街区问题,共同维护街区环境秩序,实现街区的共治共建共享。

“原来都是直接解决问题,现在是坐下来商量解决问题!”陈瑜颇有感触。这条“回家的路”不仅是连接市民回家的最后一公里,更成了连接政府、企业、商家和老百姓之间的关键一公里。

随着一同“新生”的,还有另一边的枣子巷。街区引入专业运营公司,推动消费业态从“低端作坊”向“精品小店”转变。日间环境优美,夜间色彩缤纷,主题特色鲜明,商业业态丰富……从空间建造到场景营造,从生态到业态,如今的枣子巷特色商业街区,正努力打造成为全国社区商业服务业示范街。

星辉中滨河路

打造后,环境变好了游客也多了

共享锦江美景 自家客厅变身会客厅

曾经老旧斑驳的星辉中滨河路,破开水泥墙,敞开空间主动“拥抱”市民、游客。走进星辉中滨河路6号的无雀啖茶,拾级而下,穿过小花园就进入了茶室,精致的茶具、优美的插画都布局得恰到好处,“通过街道打造,现在环境变好了,游客也多了。”店主张绍莲高兴地说。

如今,星辉中滨河路变身成了一条景观之路。沿途以红砖建筑为主调,以爱情文化为主题,精心打造星辉中滨河路沿岸及缘心广场、凤求凰剧场、红线民宿、聚友酒居等节点。骑行、散步、打卡、拍照……前来休闲的游客络绎不绝。

张绍莲的小院就在锦江的美景旁,她住的是名副其实的“江景房”。如今,她把自家的客厅贡献了出来,无偿提供给游客使用,她的家成了远闻名的“会客厅”。

桥下流水潺潺,岸上花团锦簇,沿线设有驿站点位、花坛坐凳,随处可见正在跑步、健身、骑行的市民……走在青羊区打造的磨底河绿道“回家的路”上,颇具“文化范儿”的水岸让人眼前一亮。石人文化里的石人太极、禅茶一隅、碧溪垂钓、茶香渔趣,金沙文化里的淘金记忆、金沙艺趣、论古台,都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回家的路不止一条,可我最爱走这条。”家住磨底河沿巷的市民小青对打造后的磨底河绿道赞不绝口,她说,绿道不仅为她提供了一条舒适美丽的回家路,还让她在家门口有了享受户外运动的生态休闲空间。

长期以来,成都市民对街道赋予了深厚的情感与依赖。围绕市民“最后一公里”的幸福, “回家的路”实现了从“脏乱差”到“齐洁美”的华丽转身。在一条条有颜值、有文化、有温度的街巷中,蕴藏着市民的幸福美好生活,也让越来越多的成都市民收获到了生态价值转化的福利。

“围绕市民生活‘最后一公里’,成都将继续营造具有温度的人化街道空间。”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绿道处处长吴本虹表示,将通过提升“回家的路”的美丽度、舒适度、安全度,展现道路的温度、城市的温度,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记者 王琳黎 李霞)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