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西湖边的垂柳悄然萌出新芽之时,杭城的演艺市场渐渐热闹起来。

过去的两年,疫情的阴霾笼罩全球。相较于其他行业,疫情下的演艺行业显得更脆弱。观众限流、演出延期、剧团停演……随着疫情的起伏,杭城的演艺行业经历了一次次冲击。

如今,面对常态化的疫情,杭城演艺行业用各自的方式积极应对。

有的院团,走出城市封闭的剧场,站上乡村露天的舞台。

台上,刀枪剑戟,满台旋飞;台下,掌声雷动,喝彩不断……2月15日,浙江京昆艺术中心新年演出周开幕,一口气推出了7台大戏,揭开了该中心2022年的演出序幕,也展示着杭城文艺院团的虎虎生气。

回首疫情严峻时期,剧院纷纷休业,部分院团陷入停摆。城里的剧场演不了,京昆中心迅速转变思路,将目光转向了广阔的乡村和户外,先后启动了风景区户外山水实景演出、乡村古戏台京剧演出、基层文化礼堂大巡演等演出项目,找到了新的舞台。

就这样一场一场地演,去年,在艰难的大环境下,京昆中心依然演出400场,取得了不错的效益。诚如浙江京昆艺术中心主任翁国生所说:“只要想办法,肯行动,是能够开拓新的生存空间的。”

有的剧院,把准时机,巧妙营销,见缝插针地推出抢手剧目。

纵观整个演艺行业,剧院是对市场最为敏感的一环。疫情期间,休业、退票给剧院带来了不小的损失。虎年伊始,趁着疫情稳期,各大剧院瞅准时机,纷纷推出热点剧目,创造了一个个亮眼的营销案例。

今年央视春晚,舞蹈《只此青绿》惊艳亮相,瞬间成为“爆款”。仅仅11个小时后,杭州运河大剧院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便开票了。三场演出票,7分钟售罄!

杭州剧院也不甘示弱。除夕夜,越剧名家茅威涛时隔37年再登央视春晚,让无数越剧迷为之激动。2月15日,杭州剧院推出了包括茅威涛在内的16朵“梅花”联袂出演《越剧折子戏专场》,引来戏迷疯抢。

有的演艺企业,拓展思路,四面出击,布局多种产业。

《最忆是杭州》,是杭州最知名的旅游演艺产品之一。经过冬季的休演期,这台声名远播的演出将于3月中下旬重新绽放于西湖之上,目前,正在进行着紧张的开演准备。

疫情期间,国际游客进不来,省外游客时断时续,票房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巨大冲击。面对挑战,印象西湖不断尝试,努力拓展多元化的延伸发展空间,在做好演出主业的同时,启动了VR项目、主动承接对外演出、推出了多个文创衍生产品等等。据透露,今年,印象西湖将四面出击,进行演艺内容输出、管理输出、教育输出和衍生品输出,持续推进产业布局。

老话说,人勤春来早。

尽管,我们无法预测疫情何时彻底结束,但是,看到这些杭城演艺人纷纷捋起袖子行动起来,“春天”想必不会遥远。

尽管,并非所有的耕耘都有理想的收获,但是,杭城演艺人体现出的直面现实、不断开拓的精神,正是走出逆境的底气所在。

疫情带来了挑战,也教会了我们更加从容地面对困难,相信2022年杭城演艺行业将更加精彩绚烂。(记者 姜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