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有许多微型图书馆,她们有的建在小区,有的坐落在山村,她们有特点、有个性,她们像毛细血管一样,延伸在杭州的各个角落,滋润着居民们的生活。这些就是杭州邻里图书馆。
有图书馆,就有“馆长”,每个“馆长”从公共文化服务的享受者转变为参与者、提供者和创造者;有图书馆,就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在服务左邻右舍、组织阅读分享活动、转借图书的过程中,社会力量更起到以点带面、串珠成链的阅读推广作用。
以书为媒,打破邻里社交壁垒,重塑与增进邻里关系;因书结缘,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还有邻里间的情谊与温暖。
在打造“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的道路上,每一分力量都被调动起来,每位阅读者都沉浸到书香中去,“全民阅读”那最后一公里,就会被打通、更顺畅。
米粒生活图书馆:家门口的成长空间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金都华府小区里,总有一盏最明亮的灯为居民们点亮,这就是小区里的“米粒生活图书馆”。
下午四点,在图书馆的一角,78岁的朱爷爷正安静地看当天的《参考消息》,他说最近比较关心俄乌的国际局势,每天都要把报纸翻一遍。
朱爷爷是绍兴人,来杭州定居已经7年了。每天午休结束就来米粒生活图书馆,看看报纸杂志。下午5点孙女放学的时间到了,就去接孙女。“这真是个好地方。每天除了照顾孙女,还有个去处。有报纸看,有书读,对我们老年人也很友好。”
下午4点之后,到“米粒”来的孩子们多了起来。他们大多由爷爷奶奶带着一起来,挑一些绘本,有留在图书馆看书的,也有借回家看的。
施先生照例接了孩子放学,到图书馆来。两个孩子放下书包就挑了一本绘本在角落里看起来。施先生在书架上选了许久,挑了两本《植物大战僵尸科学绘本》。“我借这两本,我自己在电脑上操作了。”他冲着正在忙的管理员说。得到管理员首肯,他熟练地完成了借阅手续。
施先生是全职爸爸,此前是做心理咨询和研究工作的。如今他全心全意在家照顾两个儿子,同时也做一些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和思考。
对于孩子的阅读内容和习惯的培养,施先生有自己的理解:“从他们出生到现在,我坚持每天晚上睡觉前给孩子讲故事、读绘本。我相信阅读的习惯是可以培养的,阅读的方向是需要引导的,阅读的效果是要靠量的积累的。”施先生坦言,虽然自己也在给孩子买书,但借来的书利用率会更高。
“米粒生活图书馆,就在小区里,首先它方便,我只要想就能来。更重要的是,这个图书馆虽然小,但与杭州图书馆打通,相当于拥有了整座图书馆。它创造了阅读的氛围、环境,自然就能吸引更多的人来阅读。”施先生借书的频率为每周一次,他相信无论是阅读的人还是图书馆的影响力,都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我们要做小区里最亮的那盏灯。”米粒生活图书馆主理人李敏2018年创建这家小型图书馆,初衷就是为了满足女儿看书的乐趣,“图书馆起名‘米粒’就是因为这个图书馆虽然小,但很有营养。”
不久之后,米粒生活图书馆与杭州图书馆携手,成为邻里图书馆的一员,“当时我好好整理了全部的书籍,又引入了杭图的资源。”李敏介绍说,她花了一周时间在杭图里挑了3000多册图书,以绘本为主,也有青少年读物,还有小说、养生食谱等,考虑到了多个受众群体。此外,“米粒”还定期召开阅读分享会,有中文的有英文的。小区里一位外国朋友主动要求加入分享会,定期带着孩子们读书。一行短短的诗,一本五彩斑斓的绘本,都是孩子们快乐的源泉。
“我们图书馆的书与杭图说好了,做定期更换,既让图书资源流转起来,又可以让更多人在家门口读到书。”“米粒”运行这四年来,也并不一帆风顺,当有波折时,是一直支持“米粒”的朋友们给了她力量。
现在,“米粒”成为社区居民越来越离不开的场所,许多成年人的活动也被安排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
“家门口的成长空间。”也许这就是“米粒”成长的意义吧。
孝爱图书馆:城市阅读的“毛细血管”
邻里图书馆,除了小,还可以有自己的特色。就如位于丁兰街道东林桥社区远洋香奈小区的“孝爱图书馆”。
这是一间以“孝爱”为主题打造的家门口的图书馆。进门便是一个走廊,走廊一侧墙面挂画选择传统书法装饰,意境满满。
来到二楼,大量的玻璃窗,明快的绿色即刻映入眼帘,更有随处可见的孝爱图徽,设计的初衷便是为读者打造一个明亮舒适的阅读空间,当读者觉得眼睛疲惫时,可以抬头看看窗外的景色,放松身心、缓解疲劳。
丁兰街道是著名的孝子、东汉二十四孝之一丁兰的故乡。“在家门口打造了这座孝爱图书馆,也是传承丁兰的传统文化。”图书馆负责人说。
因书而聚。今年5月益米之间公益组织作为第三方开始运营图书馆。以“孝爱”为核心,以社区阅读空间为桥梁,图书馆将社区居民与政府、非政府资源相互链接,让优质的公益服务通过书籍和特色活动传递给该小区乃至周边居民。
“图书馆环境好,学习氛围很强,每天放学之后有不少孩子来这里自习。还有志愿者担任馆长,帮小朋友们找书及推荐书目。我们大人就带一个笔记本在边上做自己的事情,惬意程度不输咖啡馆。”远洋香奈居民沙沙这样评价。
据志愿者介绍,该图书馆藏书有七千册左右,每个月不定期举办3—4场主题活动,每个月的人流量在400—500人,座位使用率70—89%,借阅量在900本左右。而这里原本是社区的配套用房,为了提升辖区内文化活动空间,为居民打造15分钟学习圈,图书馆应运而生。
“温暖、实用、有趣的图书馆。”
“用定期更新、免费借阅的时新书籍满足阅读需求。”
“公益活动内容精湛、主题鲜明。”
来自小区居民的评价,透着满满的幸福感。
区别于杭州的公共图书馆和书店,这是城市阅读“毛细血管”,也是社区的微型文化空间。
今年6月图书馆举办了志愿小馆长、图书漂流、父亲节、爱心义卖等活动。红色活动“志愿小馆长活动”吸引了辖区很多小朋友参加,小朋友们一丝不苟、兢兢业业,花了半个小时,将图书进行了整理,“这个活动特别有意义,虽然只是整理书籍,但是体会到了馆长工作的不容易,给我的生活增添了一丝趣味,下次还愿意来做小馆长,可以服务大家我很开心!”丁信小学新四年级的子洋脸上露出了灿烂的微笑。而“图书漂流”活动在居民们的积极参与和小馆长们的努力下,共收到捐赠图书513本,后期部分图书会捐给基金会,这些书籍将会流动给山区孩子们,“家里的书放着也是放着,能通过这种方式捐赠出去,让更多的孩子读到好书,发挥它的价值,很不错!也能让孩子明白读书的意义。”远洋香奈小区业主胡女士表示。
社会力量:助力打通阅读的最后100米
以阅读为媒,变远方为邻里;以书会友,让海内存知己。
打造全民阅读服务网络,不是一个人、一座图书馆可以完成的,更需要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将阅读推广与家庭、商家、学校幼儿园等更多方面合作。
在邻里图书馆不断建成发展的背后,杭州市图书馆事业基金会正是这样一股来自社会的力量。
成立于2003年的杭州市图书馆事业基金会,是中国第一家推动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公募基金会。主要任务是为杭州市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募集、管理、使用基金,推动全社会关心支持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开展以青少年阅读为重点的全民阅读的普及推广工作和以社会互助为中心的公益慈善工作。
“邻里图书馆靠着这种接地气的、近距离的邻里关系,不但向周围的人播撒了阅读的种子,还以书为媒,拉近了邻里的关系,把公共图书馆的优质文化资源,向着普通民众倾斜,让阅读变得触手可及。”杭州市图书馆事业基金会理事长钟玮介绍说,邻里图书馆还有些类似图书分享沙龙,例如去年基金会牵头主办的“温暖阅读 书予远方”公益活动,就获得了广泛好评,好书就在邻里的口耳相传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
“我们提供资金和设备的支持、书籍的担保,致力于打通阅读的最后一百米。我们要让所有人有书读、读好书。”钟玮谈到杭州邻里图书馆的计划,“由杭州图书馆联动各区县(市)图书馆,依托杭州市图书馆事业基金会的平台挖掘社会资源,聚合社会力量,打算3年建160家‘米粒’‘益米’这样的邻里图书馆。未来,杭州邻里图书馆将重点扎根小区楼盘,引导社区阅读文化,助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让社会力量参与进来,让书籍流通起来,一家的书变成大家的书,这也是精神共富的题中之义吧。”钟玮说。(记者 郑晖 通讯员 寿亦萍 李镜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