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太原作为山西省省会,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2500多年建城史,传承着古老晋阳的历史基因和优秀文脉,保持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地域文化特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太原文物系统坚持以黄河文化、区域文化为纽带,服务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立足保护第一、考古为基、学术为本,在文物生态治理、文旅产业融合、科技赋能文物和红色基因传承上形成工作矩阵,逐步创新太原特色文物生态体系。

强化文物生态环境治理 夯实文保根基

文物领域立法走在全国前列。太原市文物领域地方性法规由4部增至6部,增长率50%。全国第二部博物馆领域地方性法规《太原市博物馆促进条例》颁布实施,全省率先出台《太原市非国有和行业博物馆市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树起太原标杆;全国率先出台《太原市类博物馆培育管理办法(试行)》;全省率先出台《太原市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认养政策实施细则》,签约认养文物10余处。今年,印发《太原市文物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省政府公布晋祠等国保单位保护规划8处,指导编制《晋阳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规划》,启动编制东山、西山北部文物密集区保护利用概念规划。

文保根基持续夯实。将文物保护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政府年度考核评价体系。完成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和各批各级文保单位申报挂牌,国保单位增长25处,国保总量从全省第九升至第七,全市现存各类不可移动文物2237处,其中各级文保单位541处,包括国保38处、省保28处、市保143处、县(市、区)保332处,文物遗产家底逐步摸清。依法全部划定市保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100余项、景区周边环境整治10余项。太原迎泽区、晋源区入选第一批山西省专题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晋祠、永祚寺入选山西省国宝级文物保护利用试点。今年,保护修缮受灾严重文保单位15处,排除基本险情。

重点考古成果凸显。取得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质,实现零的突破。实施晋阳古城遗址、东山古墓等考古发掘。全省率先落实土储前置考古制度,科学保护城市建设中发现的恒大悦龙台汉代墓群、明清府城镇远桥遗址、罕见仰韶文化遗址等历史遗存,首创大型墓葬完整搬迁室内、“桥站共生”等保护措施。今年,做好太忻一体化经济区考古前置,考古勘探7.2平方公里,抢救性保护古墓葬14座,推出太忻考古成果暨太原考古70年成果展。

采取不同方式 推进文旅产业融合

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推出“复兴路上国宝归来”特展,荣列国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发出流失文物追索返还领域第一个聚焦石窟寺文物的学术会议文件《天龙山倡议》,具有里程碑意义。

擦亮精品景区金字招牌。实施晋祠、晋商博物院等景区环境综合治理,让景区面貌发生根本性改变。创建晋祠天龙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推动太山、晋商博物院等景区“创A”“升A”;文博单位游客量、门票收入逐年提升,文物赋能成效显著。

强化文化纽带作用。今年,以黄河文化为纽带,打造黄河寻根问祖、黄河文化石窟寺和晋商文化“三个联盟”,晋祠、天龙山石窟入选黄河主题10条国家级旅游线路。以区域文化为纽带,加强博物馆联展、大景区联动、考古前置协同,促进太忻文旅融合发展。

传承锦绣太原文脉。留住城市记忆,再现晋阳八景风华。重点做好钟楼街片区、拱极门片区、皇庙等老城特色重要建筑、街巷保护修缮(复),保护青龙古镇等传统村落,开放五一广场“锦绣太原”专题展,实施烈石寒泉等城市文脉保护工程。聚焦“让文物活起来”,开放府城文物10余处,推出专题展80余场,打造“小而精”“小而美”群众身边的博物馆。

打造经典博物馆时代记忆。建设全国首座墓葬壁画专题遗址类博物馆——北齐壁画博物馆,开放太原市博物馆、晋商博物院、宝贤堂石刻馆。备案博物馆由10座增长至37座(国有21座,非国有16座),增长率270%,今年打造类博物馆61座,推动各类博物馆达到98座。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办展引爆热点;推出文物精品展100余场、社教活动2000余场,提升城市品位。今年,策划文物展12个,入选省级十大精品展览2项、特别展览1项。

科技赋能文物创新 打造“太原样板”

“中华文化走出去”走在全国前列。依托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的高关注度,以国家首批“中华文化走出去”重点推广项目——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巡展为引领,带动太原文物精粹在全国率先走向世界,并获得2020年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榜唯一数字展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文物科技现代化管理平台初具规模。建立不可移动文物数据信息管理平台。拓展“互联网+中华文明”新途径,建设太原市文物保护大数据云服务平台,努力打造全省第一、全国前列的国内一流行业标准“太原样板”。

智慧博物馆开花结果。太原市县两级27座博物馆持续推出线上服务,云展览59项(国、省文物局收录展示20余项)、云课堂20余场、云游景区8个、线上活动100余项。其中,《美成天龙——天龙山石窟数字展》荣获“全国文化遗产云传播十佳项目”。

挖掘利用革命文物资源 传承红色基因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太原留下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该市在打造红色基因传承高地、建设红色博物馆方面走在前列。

全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中,包括该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27处、可移动文物4件(套)。保护修缮八路军驻晋办事处旧址等革命文物,打造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和党性教育精品课程12处,推出红色专题展20余项、活动800余场。承接“省校合作”红色教育与国情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与复旦、上海交大等高校合作办展、研究课题,赓续红色血脉。

近年来,太原市从各方面发力,着力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锦绣太原城”不仅包含经济社会发展,也包括历史文化底蕴的传承光大。太原文博事业活力迸发,将为再现这一盛景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和强大的精神力量。(记者王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