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下旬,在兴县蔡家会镇柳林村,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宗绪晓、副研究员杨涛等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开展鹰嘴豆、豌豆品种的选育工作,帮助提高种植技术。
“今天,我们给大家带来的是中国农科院最新研究成果,刚刚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的豌豆新品种‘中秦3号’。这个品种品质好、抗寒能力强、生长周期短,尤其是这种豌豆既可作蔬菜,又可当粮食,最适合咱兴县的气候条件。”宗绪晓一边向大家介绍新品种的特性、价值,一边手把手地指导大家种植注意事项。他表示,通过选育新品种,能够充分发挥当地农业资源的潜力,生产更多的粮食,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收益,带动当地小杂粮产业的发展。
听着专家的讲解,广大村民兴奋不已。大家纷纷表示:“有专家们手把手示范、面对面指导,我们的产量一定会很高,收入也一定会很多。”
今年以来,该县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地理、气候环境,深入推进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加强合作,积极引进适合本地种植的谷子、荞麦、食用豆、高粱等优质专用型新品种,计划在蔡家会镇柳林村、固贤乡吴城村建立种质与品种鉴定圃和转化生产基地200亩,着力打造全国杂粮种质种业基地、试验示范创新基地、供应基地和培训实训基地,推动当地农业走特优高效发展之路。同时,中国农科院将以兴县蔡家会镇山花烂漫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作为研究基地,引进推广豌豆、鹰嘴豆等来自世界各地10多个国家的20多个品种。
该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志辉介绍,今年专家们带来了100多个全新杂粮品种,目前已完成了展示区8个鹰嘴豆和1个豌豆(中秦1号),筛选区86个鹰嘴豆,共播15亩(含全部展示区、全部筛选区和5亩繁种豌豆“中秦3号”);谷子、荞麦、高粱等其余新型品种将在气温、湿度等条件适宜时全面完成播种工作。
杨涛表示,将充分发挥人才优势、科技优势和资源优势,以该县独有的优质杂粮生产环境为基础,大力培育适合种植的优质专用型杂粮新品种。建立种质与品种鉴定圃和转化生产基地,打造良种选育—良法种植—营养健康产品加工的高标准产业模式,帮助老百姓增产增收,助力乡村振兴,为保障粮食安全积极献力。
就在不久前,该县举行农村工作会议暨全县种业振兴大会,县委书记乔云特别强调了种业振兴是兴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关键。他说:“兴县要全面加强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助推种业科技攻关,大力推动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建设,不断培育壮大种业龙头企业,精心打造‘种业振兴高标准示范县’。”
未来,该县将把握中国农科院建立研究基地的契机,大力发展培育兴县小米、优质杂粮等绿色有机粮食新品种。通过标准化种植、专业化管理等技术手段达到培育效果,试种成功将大面积推广种植,进而提升杂粮品质,扩大产业规模,切实把“小杂粮”做成“大产业”,帮助老百姓增产增收,助力乡村振兴。(记者刘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