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车使用越来越多,电池这几年出现了大量的安全问题。国家法规也更加严格,针对热失控提前5分钟预警成为强制标准,对于电动车安全等都建立起了一系列(制度)要求。”日前,上海前晨汽车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黄晨东在“第三届全球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供应链创新大会”上向包括《中国经营报》在内的媒体记者指出。

黄晨东表示,电动汽车早期发生的安全问题,主要是由车辆事故、涉水等导致传感器、结构零件(失灵)从而触发的。同时,在遇到过充、过放、挤压、高温等状况时,电池充电很容易着火。而在这些问题逐渐解决后,现在更多面临的是电池异常老化问题,“比如说车停在那里停十天、半个月,自己就着起火来了,这是电池本身的失效风险”。

怎样使动力电池更加优化?对其更好、更主动地控制,从而保证更加安全呢?

黄晨东认为,一方面,可以做液冷控制电池的温度和能耗,这对保障电池安全非常有帮助;另一方面,要对电池进行全面的性能检查,比如说维修保养时可以对电池有无磕碰和机械结构进行检查,平时通过监测数据对电池(状况好坏)进行判断。

“大数据监控是对保证电池安全非常有用,我们的设想是要做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体系。”在黄晨东看来,要从电芯的角度来看待电池,要监测到电芯而不只是模组。并且所有的数据要可以历史回溯,在车辆后续要回收利用时,要可以回溯车辆的使用情况,甚至要能回溯到电池厂的情况,整个生命周期都要有数据记录。

黄晨东表示,首先,要做的是采集数据,现在实际做法是电池数据每1秒发一帧,车辆其他数据5秒发一帧,如此才能抓住电池的特征量;其次,在上传数据后,需要做大数据分析以及异常识别和提取;再次,还要建立一个正确的应力模型,包括电压模型、阻抗模型、C充电模型等,要把这些应力模型集中在一起看;最后,则是在云端处理数据,处理后要返回到车辆的BMS控制器内,从而保证不断改进控制策略。

“采集数据时,时间上一定要有所保证,所以的电池数据如果(时长)没有1秒,万一着火或者是发生其他各种事故基本上都抓不到特征值。”黄晨东强调,还要控制温度、电压等(指标)的精度,否则(数据)传输太快,缺乏精度还是难以抓取。此外,要在线测量电池的核心性能指标,比如通过测量阻抗就可以发现很多问题。

记者了解到,大数据分析也是当前监测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的一大难点。对此,黄晨东表示,在大数据分析中,应力模型非常重,原先做的比较多的是单应力模型,包括倍率、温度、放电深度、高电压应力模型,但是单应力模型在今天看来已经远远不够。“很多时候单应力模型觉得电池是好的,但是使用多应力模型还是能发现问题,所以软件设计上要有多应力模型,把倍率、温度、放电深度、高电压统统叠加起来进行实验验证。”

(本报记者 郭阳琛 石英婧 南京报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