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吴越国时期到2022年,‘世’有千年;从重庆到杭州,‘界’有千里——跨越‘世’与‘界’,所丈量出的这一份烟霞洞考古报告,是我们点亮的满觉陇上星光……”

日前,在杭州市博物馆,来自大足石刻研究院的学员王茂莎用深情且诗意的语言这样说道。

两个月前,来自全国各地的33名考古工作者因《石窟寺田野考古和考古报告编写研修班》齐聚杭州,而现在,他们顺利结业了。

“此次研修班是贯彻落实关于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的重要举措。”浙江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33名学员经过两个月学习熟悉石窟寺考古田野工作流程,掌握了石窟寺田野调查、测绘、记录和报告编写的技能,学习了数字化等现代科学技术和装备设备在石窟寺考古和保护中的应用。

据悉,本次研修班教学安排以田野实操课为主,课堂理论课讲授为辅。研修班聘请了国内石窟考古领域和石窟寺保护领域重要学者承担课程讲授,其中包括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教授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龙门石窟研究院、云冈石窟研究院等国内主要石窟研究机构学者;同时由国家文物局批复“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吴越石窟寺遗址考古发掘项目”项目组担任田野实践教学任务等。

此外,本次培训班特别安排在杭州吴越时期烟霞洞洞窟的田野实操。“通过对烟霞洞象鼻岩区域岩体的清理和调查,学员们不仅掌握了石窟寺田野考古的基本技术,还发现了象鼻石顶部及两侧岩面上的多处遗迹,验证了象鼻石顶部普贤像的存在,并证明此处存在过至少两种不同构筑形式的建筑物。”市考古所相关负责人说,这既是一次成功的教学活动,也是对烟霞洞的一次全面的考古调查。取得的成果不仅是教学的成果,也是烟霞洞研究的成果。

在结业仪式上,来自敦煌研究院的李珊娜说:“两个月里,我们每人每天撰写工作日志,每周总结所学、所得、所获……如此高密度的课程教学,使我们在短时间内夯实专业基础,提高了业务能力。实践期间我们对烟霞洞周边进行了遗迹踏查、造像记录、洞窟测绘,并进行了数字化全程介入的考古工作,理论结合实践,学以致用。”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作为本次研修班的班主任,浙江大学李志荣教授悉数着每位学员的特长与优点,语气里满是祝福与不舍。她寄望学员成为有真本领的“追光画石者”,为中国石窟寺考古事业奔赴田野。

《石窟寺田野考古和考古报告编写研修班》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浙江省文物局、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浙江大学主办,石窟寺文物数字化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浙江大学)、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博物馆承办,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浙大城市学院协办。(通讯员 杨曦 记者 熊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