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跟帖,不新闻”,这是有的网站打出的广告语。尽管这一广告语有夸张的成分,但从客观上看,跟帖行为已经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文字跟帖还是视频弹幕,内容提供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互动,共同塑造了当今网络空间的格局。
现在的网民离不开跟帖,不过从之前的一些事例看,网民在跟帖过程中也出现过不少问题。这也是本次出台“跟帖新规”的背景之一。总的来看,新修订的征求意见稿着眼于压实网络平台的主体责任,这也算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一段时间以来,有些网络平台提供跟帖服务的目的并不单纯,有的故意为了哗众取宠牟取经济利益,为负面言论、不实言论提供了空间。还有的网络平台收费后干扰舆论,误导公众,也就是大家俗称的“水军发帖”“删帖”“带节奏”。类似乱象早已多次引发网民的不满。
营造生态良好的网络空间,寻求更高质量、更有活力的互动交流,既契合互联网的发展特性,也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现在,新的征求意见稿为网络平台确定了规矩,通过约束网络平台,管住“总出口”,让广大网民的跟帖都符合法律的要求。例如,网络平台对跟帖必须先审后发,这就符合权利与义务一致的原则。网络平台既然为网民的公共表达提供了空间,就必须对这一空间的言论负责,不能对网民的发言“来者不拒”。网络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但不等于可以乱说话。公共言论也不能超出法律的框架。对于网络平台自身来说,更不应该为了经济利益而误导舆论、撕裂社会,否则就直接冲撞了法律法规的红线。
与此同时,网络平台还应当保护好用户的隐私。用户跟帖必须实名注册,相当于把个人信息交给了网络平台。这就对网络平台的信息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新修订的征求意见稿,也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落实相关要求,也有助于避免以往网民遭受网络暴力的情形发生。
网络生态的变化,需要网络平台因时而进,既要尊重用户的表达权利,又要让公共言论在法律的轨道上运行。文明跟帖、理性讨论,重在压实网络平台的主体责任。说到底,网络治理看上去是治网,本质上是做人心的工作,这意味着要更好遵循社会治理的规律,最大限度凝聚人心。(记者王俊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