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创新中心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五项重大工程的首要工程,目标是突破长期制约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核心共技术,打通“技术产生—扩散—首次商业化—产业化”链条,建立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体制机制。记者12月8日从安徽省经信厅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目前,我省拥有省制造业创新中心38家,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领域。其中,智能语音、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已成功升级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来年,安徽以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为重要抓手,按照“高起点、有特色”的标准,一个领域只建设一家的原则,整合创新资源,聚力产业关键共技术攻关,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推动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据统计,到2020年底,省制造业创新中心拥有研发人员7094人,行业领军人才254人,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16项、行业标准1348项,拥有发明专利586个。

省制造业创新中心聚焦前沿领域、重点产业和关键核心技术,汇集各类创新资源,通过掌握“头部技术”、占据“头部领域”、掌握竞争主动权。蚌埠玻璃设计研究院牵头的省硅基新材料创新中心组建后,自主研发出世界领先30微米柔可折叠玻璃、中国首片自主知识产权高世代浮法液晶玻璃基板、世界最高光电转换率铜铟镓硒发电玻璃、中国首支疫苗用中硼硅玻璃管,保障了国家产业安全和地方经济发展,让世界玻璃强国版图有了中国的一席之地。科大讯飞牵头的省智能语音创新中心在语音识别、语音合成、语音交互等核心技术多次在国际顶尖赛事中夺冠并刷新世界记录。

省制造业创新中心打破制约创新链贯通的体制机制瓶颈,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充分激活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让纸上的、实验室内的创新思想,更好更快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成果,为世界提供“中国产品”、塑造“中国标准”。三年来,安利股份牵头的省聚氨酯复合材料创新中心实施重点科技创新项目共计83项,其中已完成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项目数为61项,成功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关键一公里”,在生态功能聚氨酯合成革研究开发方面已走在行业前列,多项新产品填补了国内和省内行业空白,为国内同行领先水

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立,打破了单元、组织和区域的界限,更好发挥了面向全球的开放优势,强化了同国内特别是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分工协作,吸引高校院所、行业技术、社会资本等积极参与,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科技协同创新体系。中鼎股份牵头的省特种橡胶材料及制品制造业创新中心与清华大学、广州机械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展了橡塑密封能演变机制与数字化设计技术的合作,与清华大学开展了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橡胶密封材料和产品研发项目的合作。

目前,我省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有两家,分别是: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国家智能语音创新中心。

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依托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安徽)有限公司组建。创新中心以打造一流玻璃新材料协同创新策源地为总体战略定位,明确以信息显示玻璃新材料、新能源玻璃新材料、节能安全玻璃新材料为主要研究方向,以玻璃新材料前沿技术的研究、关键共技术的攻关及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应用为主要任务,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玻璃新材料协同创新台,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主要股东包括中建材蚌埠设计院、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惠科股份、武汉理工大产业集团等行业骨干单位。创新中心将重点围绕信息显示玻璃、新能源玻璃、节能环保玻璃、特种玻璃等方向,开展关键共技术攻关、测试验证、中试孵化及行业公共服务等创新能力建设,助推我国玻璃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

国家智能语音创新中心依托合肥智能语音创新发展有限公司组建。智能语音领域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总体布局的首批建设领域。2018年12月,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聚集语音产业链上下游10家优势企业和科研院所,组建了安徽省智能语音创新中心。2019年10月,智能语音创新中心成立法人实体-合肥智能语音创新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亿元。创新中心采用“公司+联盟”形式组建,成员单位涵盖产业链全环节。创新中心将围绕多语种语音识别、语音合成、语义理解和专用人工智能语音芯片等研发方向,构建集共技术研发、测试验证、中试孵化和成果转移转化于一体的创新台,提升我国智能语音行业技术水和产品竞争力。

下一步,省经信厅将聚焦制造业创新链和供应链的薄弱环节及共难题,以提升产业共技术供给能力,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打造跨界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为目标,在特色优势领域优化布局建设一批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带动引领行业技术进步。积极探索省市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新模式。(记者 汪乔 实生 梅至仪 王静娴)

推荐内容